读史小记:秦·钱粮之战

公元前336年,刚刚二十岁的秦惠文王继位两年了,沿着祖父献公、父亲孝公开辟的富国强兵之路,他推动实施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初行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铸造发行“新钱”,是要为秦国插上腾飞的翅膀,当时的周天子也因此对秦国特别表示祝贺。

(图片来自网络)

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那么什么是人和的基础呢?在战国诸侯混战之际,钱、粮恐怕是人和的关键所在。钱多粮足,自然底气十足,秦国的精英集团深谙此道。秦孝公时代,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以农战为本,解决了粮的问题。商鞅虽亡,秦用其法,继续探索富国强兵之道,自然想到了用经济手段来增强国力。钱、粮如同阴阳,一实一虚,一张一弛,相辅相成,王霸之道。秦惠文王“初行钱”,可以视为变法的延续,抓住钱、粮这两手,交错发力,持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战国时代,关东诸国各有货币,燕赵有刀币,韩魏有布币,楚有蚁鼻钱。比较之下,秦半两无棱无角,不易磨损;中有方孔,便于穿绳携带;半两之制,重量体积适中,便于流通。秦国征讨六国的战争刺激了秦半两的扩张,流通范围远远超过秦国本土,蚕食其他货币的势力范围。根据考古研究,魏、赵、韩、燕、楚等国的墓葬和遗址中都发现了数量不小的战国时代秦半两。在秦赵长平之战遗址附近的赵庄乡靖居村曾经发现了2万枚秦半两,在魏国重镇皮氏邑、现在山西河津地区的东辛封村也曾发现数千枚秦半两。这些说明在秦统一天下之前,秦半两已经被广泛接纳。

货币使用和物资流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国时代,货币用来购买物资,什么是最重要的物资?毫无疑问,就是粮食。秦在商鞅变法之后,以农战为发展核心,极为重视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储备,逐步形成了“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的指导思想。钱用来干什么?用来买粮。粮用来干什么?用来巩固秦半两的地位。金存粮亡,粮金皆亡;粮存金亡,粮金皆存,秦国粮食和货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郑国渠示意图,红线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连年混战的战国时代,能买到粮食的钱,就是最好的钱。秦国以农为本,拥有雄厚的粮食储备,以此为货币提供最稳健的支撑,秦半两自然坚挺。粮食加货币,如同后世的美元加石油,产生了左右时局的力量。秦军兵马未动,“钱粮先行”,牢牢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和战场的节奏。公元前236年,中原大旱,赵国受灾,而这一年秦国的超级水利工程郑国渠完工,即将滋润关中平原。秦国底气十足,在赵燕交战之时,秦军乘机出动,攻占了赵国9座城池。公元前231年,赵国代郡发生特大地震,次年又遭受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哀鸿遍野,秦军又兵分两路,大举攻赵。此时距离赵亡已经不到三年时间了。在秦赵争锋相对的上党地区等古战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战国秦半两,而不是秦统一中国后的秦半两,也说明了秦国货币如同影子,紧紧跟随着秦军的步伐,或许发挥了巨大作用。

秦国通过整体思维精细谋划钱、粮之势,知天时明地利取人和,为家国大业服务。战场之上,虎狼之师摧枯拉朽,战场之下,秦国半两无孔不入,秦国之策应在六国之上。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