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最大谎言:嘉靖时期的“倭寇”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提起“倭寇”两个字,我们很多都会认为他们是明朝时期的清一色的拿着武士刀,到我国的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日本海盗团伙。近日小编研究发现,明朝嘉靖之前(包括元朝)的“倭寇”的确基本上都是日本人,而且因为日本在很多古代典籍中又称倭国,所以那些进犯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也被称为“倭寇”。

倭寇

然而,让人比较意外的发现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据《明史·日本志》中的描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就是说当时的“倭寇”团伙中,七成都是中国人(这还是官方数据,实际上应该更多)!这点我们从当时的那些海盗头目名单就可以看出来,其中汪直、徐海等其实都是中国人。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良民不做,非要落草为寇呢?

平倭港

这还得从明朝建立时实施海禁的政策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的命令,当时我国的手工业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而日本则还停留在农业经济,虽然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比如瓷器、丝绸等手工业产品都需要从我国进口。明朝为了满足日本通商的要求,开放了宁波等港口实行贸易来往。但是到了嘉靖时期(嘉靖二年),发生了著名的“争贡之役”事件——两伙日本船队在我国发生火并,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明朝因此取消了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来往,并下令严禁与日本人通商交易,违令者要诛九族。

海盗船

日本人没有办法,明里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所需要的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只能转入地下和中国走私商人交易,于是我国很多中小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巨额的利润驱动他们开始“暗中”和日本人做交易。起初他们以舟山双屿岛为基地,正式将官方交易转入地下走私交易,双屿港也因此一度成为亚洲最大、最繁华的海上国际自由贸易港,甚至有“16世纪的上海”之称。但是仅仅二十多年之后(嘉靖二十六年),嘉靖皇帝又派出朱纨等人调动军队彻底捣毁了双屿岛交易基地,由此,这帮中下层商人阶级彻底沦为“游寇”团伙。

当时极为繁华的双屿港

正所谓“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商转为寇”,这段时期,这些沦为“游寇”的商人们花钱雇佣了很多落难的日本武士(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很多封建地主被吞并,武士也因此无家可归)作为帮手报复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做出了很多“烧杀抢掠”的事情,所以也因此被人们统称为“倭寇”,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乐于被称为“倭寇”,这样可以避免那些尚在明朝的家属受到株连(毕竟正常理解的话,倭寇应该都是外族)。所以说,这段时期所谓的“倭寇”的主体其实大部分都是我国的中小商人阶级,著名的海盗头子汪直、徐海等人实际上本来都是如假包换的徽商。此时明朝也涌现出来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一大批著名的抗倭英雄,底下的人也都乐于通报剿灭的都是“倭寇”,一个是抵御外族,一个是镇压刁民,孰轻孰重谁心里还没点数?后来,“倭寇”们虽然被杀得血肉横飞、四处逃散,但是问题却始终都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戚继光

直到隆庆(嘉靖儿子朱载垕的年号)时期,明朝改变政策,开放了福建省的漳州月港,此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沿海持续了上百年的“倭寇”好像瞬间消失了一般。有了正规的交易渠道,谁还愿意去过那种“海盗般”生活呢?

就这样,一个愿意被称为“倭寇”,一个乐意称其为“倭寇”,成就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谎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