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

《清明上河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就不说它了,今天我们讲讲《富春山居图》,其实这图我在影视剧里也看到过,听说过,也在一些书籍上看到过它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chu 第一声,也叫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较长: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图为黄公望

焚画殉葬的故事是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好在在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把画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几个大洞,起首的数尺已被烧毁,从此稀世国宝被一分为二,成为一大一小两段。断离之后这两段画在隔年一起卖入了民间。直至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这稀世国宝才终于合二为一。

上图为剩山图

创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众为四类,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黄公望沦为“四等公民”经历国破家亡,南宋遗民在鄙视和屈辱中以求生存。

创作条件

四十岁前黄公望当了专收田粮赋税的小官。后因贪腐罪被长官牵连坐了十年牢。五十岁黄公望出狱,转身成了道士。他隐居民间长达三十多年,卖卜为生。绘画只是这位老道人游山玩水时自娱自乐的消遣而已。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上图为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其画面上山峦起伏,平岗连绵,层次丰富,神采焕然,生动展示了富春江一带林密蜿蜒,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其余三家分别为赵孟頫、吴镇、王蒙)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