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春天的故事》致敬改革开放

2002年1月23日,在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塑像前,蒋开儒(右一)见到了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左一)和妹妹邓先群,邓先群一见他就喊道“春天的故事”。

蒋开儒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

1979年,蒋开儒(左一)到香港探亲。

采访83岁的蒋开儒,他把地点约到了深圳仙湖植物园。

1992年1月22日,邓小平南巡时,曾在这里亲手种植下一株高山榕。

四个月后,在看完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后,蒋开儒揣着凑来的2000元钱,坐了7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黑龙江南下到了深圳。

1992年底,因为感动于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变化,蒋开儒动笔写下《春天的故事》。随着之后央视春晚的播出,这首歌唱响大江南北。

他说,这是一首“写给小平的歌,改革开放,我是受益人,老百姓都是受益人,给我们带来了春天”。

而《春天的故事》因为其脍炙人口的传唱度和歌词语义的贴切度,成为人们致敬改革开放的代表歌曲。

邓小平的弟弟邓垦曾告诉蒋开儒,对于这首歌“小平喜欢听。”

疑问

“深圳究竟变成什么样了?”

蒋开儒来深圳,是因为一篇通讯。

1992年,他57岁,正担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这年3月,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描绘的深圳“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成片的高楼耸入云端”、“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

“看着这些描述,我特别好奇,深圳不是一个边陲小地,处处沙路水田么?怎么就全面大变样了?”蒋开儒说,这和他记忆里的深圳完全不一样。

1979年春天,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年。蒋开儒从黑龙江前往香港,和分别30年的亲友见面。“我在美国、台湾、香港都有亲人,如果不是邓小平,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和家人无法团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切都变了,我是第一批受益者,我觉得我的春天来了。”

当时去香港,是从深圳过关,蒋开儒记得“下车后,放眼望去,就是一片水田,我踩着田埂,走着磕磕绊绊的砂石路,穿过铁丝网,这才过了海关”。

在蒋开儒的记忆里,这时的深圳还不如远在东北的穆棱县。

过关到了香港,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头一次看到那么多摩天大楼,满街跑着小汽车,城市里的人们,也是一副时髦的派头。”蒋开儒说,“出了关,就听到一个姑娘喊表哥,我一看,她是‘头上曲卷蓬勃、脸上浓妆艳抹、身上秀丽单薄、脖子上星光闪烁’,好不容易才认出是我表妹,这打扮太不同了,我们那时都穿得差不多,男女都是一身蓝。”

更打动他的,是一种说话方式的改变,“到了香港后,我学着用新的表达方式,开始用心灵语言表达,来香港第一天起,我就开始写诗歌。”

热衷文艺创作的他,在香港的50天探亲假里,写了38首诗歌,其中40多次提到春字,在一首《拥抱》中,写道“你抱着春雨,我抱着春风,两颗心贴在一起跳动,冰雪悄悄消融”,这些诗歌,发表到《北京文学》《香港文学》《音乐生活》等刊物上。

“我寄多少发多少,我发现我特长可能是写歌词,从这以后散文、小说也不写了,主要创作歌词。”

这次到香港,本来有4个月探亲假,他却只住了50天,还婉拒了留下来的机会。“姑妈都给我找好了工作,但我拒绝了,我感觉春天已经来了,我必须回来!”

也就在这一年,邓小平提出了特区的想法,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次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特区是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

仅仅13年,深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蒋开儒说,那天下班后,他把报纸带回了家,一万多字的报道,他逐行逐字反复读了一晚上,然后做了一个决定,“我跟我老婆说,我要去深圳看看!”

1992年5月,带着借来的2000块钱,蒋开儒从黑龙江出发。在南下的火车上,回荡着邓丽君甜美的歌声。

5月13日,经过70多个小时的行程,蒋开儒抵达深圳罗湖车站,他要解开疑问:“深圳究竟变成什么样了?”

“我一下火车,水田呢?水田变成了摩天楼,我以前只在香港看到过摩天楼,我就想难道我到了香港,但我回头一看车站上深圳两个字,那是小平的手笔,我就震惊了,真的是深圳,深圳大变样了!大家的春天都来了!我想写一首歌给小平,我得在深圳赖下来。”

故事

“深圳就是一个圈”

来到深圳,县政协副主席成了“打工仔”。

蒋开儒说,因为子女多,多年工作下来,他和妻子并无积蓄。来深圳时带了两千块钱,因为担心被偷盗,妻子帮他把钱都缝到了衣服里。

想要写歌,就要找到灵魂,必须在这种城市扎根,2000元不够,他决定放下身架去打工。

“经朋友介绍,我去到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企业家艺术团。他问我有什么文凭,我说我没有文凭,把写过的获奖歌词给他一看,他说没文凭有水平也可以,就当上了一名临时工。”

在团里当临时工的日子,蒋开儒有什么做什么,无论歌词还是剧本,都在源源不断地写出来。“我就是个万金油,喊我写啥就写啥,我在这边也感受到了一种实干精神,不问出身,只问本领。我当时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我在北大荒时,才200多元。”

在艺术团工作时,他并没有忘记“为小平写一首歌”的初心,空闲时,就在深圳走走看看,寻找歌词的“灵魂”。

“有一天,我在海边走了走,突然有了灵感,想着深圳就是一个圈啊。一道铁丝网围成的管理线,圈外叫关外,圈内叫关内、特区,圈外搞计划经济,圈里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划了一个圈,所有先进的东西都可以拿进来,这个圈里,姓资姓社问题解决了。”

蒋开儒说,他当时脑中就浮现出了三句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他当时非常兴奋,因为“歌词的灵魂已经有了,其他的歌词就是技巧了。”

经过将近半年的酝酿,1992年12月16日,他铺好稿纸,一口气写出了《春天的故事》。“我写歌词几乎都是一气呵成,因为前期积累很多,比如歌词里的金山,那是我在银行碰到一个小姑娘,她取了5万元钱,那么多钱拿个黑色塑料袋就提走了,我就写了‘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而‘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些,更是我十多年的亲身经历。”歌词命名为《春天的故事》,是因为他对“春”特别敏感,“邓小平两次来深圳,都是春天,他给我最大的感受,也是给老百姓带来了春天,我是因为《东方风来满眼春》来的,《春天的故事》又是一个延续。”

歌词写完第二天,蒋开儒花了8分钱的邮资投稿到《深圳特区报》。

“过了20天,1993年1月7日,我上班时,保安拿着《深圳特区报》问我,有个蒋开儒写了首诗歌发表了,他跟你同名吗?我一看,就是《春天的故事》发表了。”蒋开儒说,“很多年后,负责这个版块的编辑接受采访时说,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在每天一尺厚的投稿中,发现了这篇歌词,然后镶边套红,让它更醒目一点’。我很感激他,这一套红,就成了红歌了。”

为了把这首歌唱出来,蒋开儒想到了他的老朋友——作曲家王佑贵。

“在这之前,我有首《喊一声北大荒》拿过作词金奖,他当年拿了作曲金奖,我们就认识了。我把《春天的故事》给他,希望他谱曲,但他开始时难度很大,以前歌词都是节奏一致、朗朗上口的,这首歌句子长短不一,他觉得很难谱曲,问我能不能调整语句,我说这是心灵的语言,改不了,就搁置了很久。”

当时两人都在深圳,住的都是出租房,蒋开儒的房子才不过18平方米。

1994年,蒋开儒得知广东省将举办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再次找到王佑贵。王佑贵用湖南话反复朗诵着歌词,“我觉得感觉很对,就喊他快记下来”。经过一个半小时后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回响

“小平喜欢听”我觉得很开心

1994年3月,蒋开儒带着这首歌去参加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王佑贵找了一位叫刘绍文的业余女歌手在决赛演唱,并获得了金奖。

这是《春天的故事》首唱,但在社会上并未流传开来。

1994年冬天,《春天的故事》在一个军民联欢晚会上首次公演。“第一次演唱时,歌词有变动,‘有一位老人’改成了‘有一位伟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成了‘在中国的南海边建设特区一片’,但在三天后春节联欢晚会上,歌词又变回了原样。我后来听邓家人说‘老人家喜欢画一个圈’。”蒋开儒说。

春晚之后,《春天的故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蒋开儒回忆起一个细节,有次他出门,坐公共汽车,在广播里,听到一位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对话。“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深圳吗?小朋友就回答,我知道,深圳是邓爷爷画的一个圈。我当时特别感动。”

在《春天的故事》唱响全国的时候,蒋开儒心中也一直有一个疑问:小平喜欢这首歌吗?

2002年1月23日,在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塑像前,蒋开儒见到了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和妹妹邓先群。邓先群一见他就喊道“春天的故事”。邓肯看着蒋开儒还穿着短袖,开玩笑称:“你是四季如春啊”。这一天,小平同志的两位亲属回答了盘桓在蒋开儒心中已久的问题:“小平喜欢听,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后来邓小平的女儿邓林来深圳时,也见过蒋开儒。“她跟我说‘你对我父亲的历史定位很准确’,我说我不敢,你父亲是领袖,他听了这首歌,知道老百姓喜欢他,领袖和老百姓就有了神交。我作为写歌的人,在中间做了一点点贡献,我觉得很开心。”

记者手记

一首歌写出一个时代

蒋开儒不会唱歌,只能朗诵,朗诵时经常为感情投入而热泪盈眶。

在采访结束后,蒋开儒带领我们来到小平手植树前,深情朗诵了一段《春天的故事》。

“1992年我刚到深圳时,就住在仙湖植物园正门对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住在附近。”蒋开儒说,当年这棵树只有一根主干,两三米高,如今已是独木成林,亭亭如盖。

从植物园门口进来,拾级而上,走到邓小平手植树旁,要走十来分钟。蒋开儒都是清晨来,树木蓊郁,人烟稀少,来回正好充当了晨练。他通常是一个人,走到树下时,静默着站一会,双眸看着树,仿佛在对话。

“看着这棵树长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棵树是蒋开儒思想的源泉,是他和小平“神交”的纽带。

在创作出《春天的故事》后,蒋开儒在1996年又创作了《走进新时代》。

这些年来,蒋一直在坚持歌词创作,写下了《中国梦》《我的中国节》等歌曲。

“《我的中国节》还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了,当时正值习近平访美,滚动两周播放,40分钟播放一次,全世界都听到了我们的歌。”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他,为何当年放弃县政协副主席的职位不要,要来深圳当个“打工仔”。站在小平手植树前,蒋开儒说:“深圳让我感觉到,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出彩的机会,都有与国家共同成长进步的机会。”

人物名片

蒋开儒

1935年9月生,广西桂林人,著名词作家。早年参军,多次立功。后到北大荒,曾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习作小说、曲艺、戏剧,八十年代以后专攻歌词。主要作品有《喊一声北大荒》《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广播文艺奖、电视文艺星光奖等诸多荣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