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被彻底分为两个部分,他的一手策划使两地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之中,人头攒动,有一个神采飞扬、笑容可掬的英国人正在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论,全场鸦雀无声。仔细看过去,这不是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吗!他跑到美国来干什么来了?再仔细听他说的内容,不得不让人吃惊。这个喜欢高谈阔论的家伙真是语出惊人:“从波罗的海岸的什切表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道铁幕降下,横断欧洲大陆。”原来丘吉尔是在讲如何把欧洲分为两个互相敌对的部分,一个以苏联为中心,另一个以英美为核心,又如何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落下一道铁幕。再仔细看周围的人,竟还有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旁边一个劲地鼓掌,看来他也是十分赞同丘吉尔的说法。知情的人知道,这个演说正是杜鲁门一手策划的。

丘吉尔

“铁幕”不是纳粹德国发明的词吗?怎么现在被这位英国的前首相用在这里了?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英国、美国不都是友好盟国吗,现在怎么无形地隔了一道铁幕了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早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苏、美、英三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发生了裂痕。尤其是继任总统的杜鲁门,曾经在会议期间对斯大林进行过核威胁,想迫使斯大林就范。斯大林可不吃这一套,不但不怕,而且回来之后加强了准备。他在一次对选民的讲话中,他公开宣称:“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左一图

此言一出,举世哗然。美国更是反应强烈,朝野上下一片议论之声。美国的国务院便要求驻苏的代表乔治·凯南写一份分析苏联外交政策的报告。这个凯南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十几天内写了篇八千字的电报,大谈美、苏之间由于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可能有亲近的关系,主张美国要“遏制”苏联。这份电报一发,加强了美国的反苏情绪,当时正在积极准备反共的杜鲁门总统如获至宝,到一九四七年的三月十二日,他在国会发表了一份咨文,要对当时的希腊和土耳其政府进行援助。这份咨文表明杜鲁门准备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干涉活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

财大气粗的美国在杜鲁门主义推出后不久,又推出了对欧洲提供大规模援助、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当时美国的国务卿马歇尔假惺惺地说什么要援助欧洲国家“反对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但实际上他真正要反对的是苏联。很快这一目的就明显地显露出来:他不接受苏联提出的各国分别接受援助的计划,企图干涉各国内政。苏联当然不会上他的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宣布退出马歇尔计划。苏联退出马歇尔计划后,在他所控制下的东欧国家范围内实行了彼此经济合作的“莫洛托夫计划”。这样一来欧洲真的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无形之中落下了一道铁幕,分成了在地理上接近却在交往上疏远的两个阵营:西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马歇尔,雕像

​这还不算,两个阵营又进一步发展了两个军事集团,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先是两个世界之间互相嘴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接着就是经济上“分家”,互不往来;最后是军事上互相对垒。欧洲被彻底分为两个部分,两大阵营形成了对峙与冷战的局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