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亲征南中,除平叛之外,还有两个难以启齿的原因

公元223年,昭烈帝刘备病逝于永安,太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以丞相开府治事,并兼领益州牧。从此,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王朝的首席顾命大臣,全面执掌了蜀汉朝政,蜀汉帝国的“诸葛亮时代“开始了。

诸葛亮主政之初,蜀汉内外交困,国力大为削弱,政治、经济处于极度动荡。益州境内不仅有部分豪强地主对于诸葛亮厉行法治的举措公开表示不满,同时还出现少数豪强勾结东吴集团发动叛乱的现象,与此同时,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趁机举兵反叛,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带来了严重隐患。

为稳定局势,诸葛亮在内政及外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力图恢复蜀汉帝国的稳定,这其中难度最大的并非恢复孙刘联盟,而是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南中地区,地域广阔,是昆明、叟、濮、傣、僚、青羌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刘备占领益州后,该地多次出现大规模叛乱,形成了雍闿、孟获盘踞益州郡、朱提大姓朱褒占据牂柯郡、叟帅高定元控制越嶲郡的混乱局面。

蜀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兵分三路进军南中地区,自己则率领大军主力作为西路向越嶲郡展开攻击。这场战争,是诸葛亮主政以来的第一场战事,也是诸葛亮作为蜀汉大军统帅的首次上阵。除了镇守汉中地区的蜀汉名将魏延及负责东吴方向的李严之外,蜀汉大军精锐尽出,可谓尽全国之力去平叛。

以蜀汉帝国百废待兴的艰难处境,诸葛亮为何要坚持亲自率部进军南中呢?时任丞相长史王连就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南中地区属不毛之地,疫疠之乡,建议诸葛亮坐镇成都指挥,不必亲临前线犯险。

对于这个建议,诸葛亮给出了一个理由,认为“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翻译过来也就是说经过夷陵之战以后蜀汉军事人才凋零,将领的能力都不足以担任南中统帅,只有自己才能胜任。

不过,诸葛亮的这个说法却是真假参半,掩盖了其真实意图。虽然夷陵之战中蜀汉军事人才折损不少,但在元老系中有魏延、赵云,益州系中有吴壹,都是久经沙场之人。难道以他们在军事上的经验和建树还不及从来没有过实战经验、甚至从未上过战场的诸葛亮?

诸葛亮为何要亲自率部出征,其实理由非常简单,一共有两个,不过都难以启齿。第一个则是诸葛亮想利用这次难得的实战机会来探索、积累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日后的北伐做准备。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通过此战,诸葛亮直接控制了蜀汉的军事大权。因为自南中之战后,只要是蜀汉的重大军事行动,诸葛亮必然是亲自挂帅,从来不许任何人染指蜀汉的军事指挥大权,这也为长达十一年的诸葛亮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