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五个王朝里都担任过宰相,可被称得上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即位的次年,从洛阳迁都到了曾为后梁国都的开封(汴京)。此时在河南,同享运河、陆运之便的地点以开封为佳。五代的五个王朝中,以洛阳为国都的只有后唐,其他王朝都盘踞在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晋在契丹的帮助下建国,面临的难题就是怎样才能从契丹族的管束下恢复自由。石敬瑭于942年一死,侄子(哥哥的儿子)石重贵就以其子年幼为由,自己做了二代皇帝。实际上石敬瑭立下遗诏,要立幼帝,并召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为辅政,但这被石重贵一派束之高阁。石重贵被称为出帝。他把宣告登基的国书送到辽(契丹国号为辽)那里,但辽认为即位的不是儿子而是侄子,其中必有问题,因此拒绝商谈,并以国书中有违反约定的内容为口实出兵。辽军击破了激烈抵抗的后晋军,终于在946年占领了开封,俘虏了出帝。后晋仅仅持续了十一年。

后晋之所以这么快就灭亡,原因之一是辽南下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完全没有抵抗。刘知远知道遗诏被挂起的事情,因此任凭后晋灭亡,而自己则亲自在晋阳登基,国号为“汉”。史家称之为后汉。因容易和光武帝创建的长命王朝后汉混淆,中国更多地称呼后者为东汉。短命王朝相继的五代中,这个“后汉”是最短命的,前后大约不过四年。

石贵重率军出击

后汉高祖刘知远唯一的历史贡献是,通过从晋阳南下,迫使占据开封的辽军北还。刘知远于迁都开封的次年死去,次子刘承祐即位。内讧变得白热化,被称为隐帝的刘承祐害怕坐拥武力的武将,就想剪灭他们。曾平定了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之乱的枢密使郭威也在肃清的范围中,因此郭威反过来进兵开封。隐帝在此之前就被自己的臣子杀了。

郭威做了五代最后王朝后周的太祖。954年,郭威死去,皇后柴氏的侄子柴荣做了二代皇帝。这一继承虽显得怪异,但柴荣从年幼起就由郭威抚育,资质英迈,被公认为是继承人。被称为后周世宗的柴荣,果然是五代首屈一指的明君。和后唐明宗年过六十才即位不同,后周世宗是在年富力强的三十四岁时即位的。在临时目的性战争频发的五代,只有后周世宗根据长期展望制订作战计划,抱有再度统一分裂的中国的理想。

柴荣

后周世宗收复江北,夺回了曾被契丹统治的益津关和瓦桥关。不过他在北征中患病,年纪轻轻三十九岁就死了。活着的皇子中最年长的不过七岁。这就是恭帝。然而,在国家多难之际,幼帝即位会让后周的将领尤其是军队感到不安。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必须推戴更有才能和决断力的首领。就这样,归德节度使赵匡胤在前去北征的路上,被兵将们拥立,受恭帝禅让后登基,国号为宋。虽然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基本成功地统一了中国的主要部分,长命王朝宋从此开始。通常以受女真族的金压迫而迁都到临安(杭州)为分界点,分为北宋、南宋,不过合起来也持续了三百年以上。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的“五代”,从唐灭亡、后梁太祖朱全忠即位(907)开始,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即位(960),前后共五十四年。能代表这半个世纪的人物,不是哪个王朝的皇帝,而是一个叫冯道的宰相。后唐明宗如前所述是个明君,但没有学问,无法理解难懂的奏章,因此录用了冯道,让他给自己解说。冯道又接连在后晋、后汉、后周任职,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的时候也被迎入朝。他在五个王朝里都担任宰相,所谓五朝八姓十一君的宰相,大概可称得上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宋太祖赵匡胤

长命王朝宋和辽长期对峙,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尤其注重节操。儒学从宋代开始,对节气的讲究变得登峰造极。冯道死后,迎来了宋学时代,他被当作是没有节操的代表,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他使用了最严厉的批评——其可谓无廉耻者矣。也有人为冯道辩护。明末李卓吾(1527—1602)就是其中一人。李卓吾引用《孟子》中的——社稷为重,君为轻。认为使人民安养,是从事政治的人——君和臣的第一要务。君主如果做不到,臣子就必须做到。这应被视为是臣子的第一义,为主君尽忠节是第二义以下了。

半个世纪中五个王朝交替,不得不说是个异常时期。每次的王朝灭亡,如果重节义地彻底抵抗,人民就会被卷入战乱,遭受更大的不幸。通过不换旧宰相、只换新皇帝,避免了混乱,这也是人民之幸。

冯道

辽占领河南的时候,形势像是要展开一场大屠杀,而阻止了这一行为的据说就是冯道。他对耶律德光说了一句有名的话——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契丹族的首领被当成佛祖恭维,这在后世引发了物议。然而皇帝发出禁止屠杀的命令,拯救了河南大量的生灵却是事实。冯道这个异常人物,大概只有在异常的时代出现才会被容忍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