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匾额上的“门”字其实是个错字,历代皇帝为什么不改正它呢?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很多匾额上的门字是不带右下角那个小勾勾的,比如太和门,午门等等。如今小学生都知道这是个错别字,古代皇帝文化水平都不低,肯定也认识,但为何历经数百年却无人改正呢?

门字不带勾是有说法的,是古代天人感应理论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人的迷信。在南宋宋高宗赵构之前,“门”字书写都是正规的,就是门字的最后一笔直下带钩。发生了一件事后才改了,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的“玉碟殿”不慎失火,损失老大了。原来“玉碟殿”是存放大宋朝的皇帝御旨的地方。好比现在的档案资料。皇帝很生气,大臣很紧张。总得找出失火的原因吧,防止以后类似事情的发生。

失火的原因还用找吗?无非是官员管理不善,安全意识薄弱罢了。可是谁也不想承担责任,还是宰相王博彦头脑聪明,他上书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宫殿匾额上的『门』字惹的祸,按五行学说来看,『门』字最后一笔直下带钩属“火笔”。这样写容易招致火灾。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

赵构觉的说的有理,于是下旨照此执行。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带勾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明建都南京,宫门牌匾上的门字又全都加上了勾,这本身是正确的做法,结果却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认为门字有个勾一点也不常敞亮,有堵塞言路嫌疑,于是明朝宫殿匾额的门字又没了勾。

到了清朝,门字的勾又重新出现,乾隆皇帝看到后,犯起了尴尬症,嫌这个勾戾气太重,这不是要把大清的江山勾走吗?于是故宫匾额上的门又没有了勾,一直延续至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