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西游记》,读懂已是中年人(深度好文)

年少玩读西游乐

半生再品皆是佛

86版西游记不仅承载着欢笑

也蕴含着人生哲理

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这只凭借自己的一腔孤勇出入水帘洞的石猴,被大家簇拥为王,并称为“美猴王”。但他并没有就此骄傲自大,过着占山为王的奢靡生活,而是带猴子猴孙过上了幸福愉快的生活。

数百年后又独自一人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学了一身的本事。后来大闹地府时,也为猴子猴孙划生死谱,谋求长生。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有饱满的精神,自信、独立的去面对,但在取得成绩后却不该骄傲自满;在集体当中,我们也应当为了集体的荣誉去奋斗,而不能只考虑自己。

没有人能打败你,除了你自己。

真假美猴王里,两只猴子打到西天,求佛祖分辨时,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如来说的不是二人,也不是二猴,而是二心。一个是正心诚意的悟空,一个是六贼蒙蔽的顽空。

假悟空被称为六耳猕猴,其实就是被六贼蒙蔽的顽空。般若波罗蜜多有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贼就是指人的六种感官,六种欲望。

眼睛喜欢看好色,耳朵喜欢听好音,鼻子喜欢闻好香,舌头喜欢尝好味,意念喜欢得其所欲,身体喜欢无忧无虑,这是人的本性,但如果欲望超出了界限,就会成为人的魔障。

悟空的名来自“鸿蒙初辟本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也就是说能够打败六耳猕猴,只有孙悟空自己。

贪瞋痴念,人人皆有。如何在欲望的大海里把握好分寸,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摒除心魔、克制贪念,自救,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一生信善,一生行善。

三打白骨精大概是西游里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了。许多人觉得唐僧太傻,都心疼悟空被师傅一次一次误会。

可正是他们两个一杀一救的鲜明对比,让大家看见了唐僧身上众人不及的佛性。

要说唐僧真的不相信那三个人都是妖怪吗?那也未必。悟空打死第一个人时,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时,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这时的唐僧已经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然而当悟空接着打死第二个人的时候,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大声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

唐僧毕竟是观音亲自选中的取经之人,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唐僧的与众不同了。佛祖容人,也容妖怪。而唐僧就是这样一位慈悲至极之人。

如果因为一次欺骗就放弃信任别人,因为一次背叛就放弃去爱人,那我们这一生该有多可惜啊。人们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欺骗、背叛、猜忌、敌对,但就算如此,在见过世间百般恶相之后,还能保持内心淳朴、真诚的人,还能依旧对世界充满美好期待的人,一定会得到神佛的庇佑,一生幸运。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孙悟空道:“师父,我知你没甚坐性,我与你个安身法。”即取金箍棒,晃了一晃,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都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什么狼虫虎豹、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包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

可是,唐僧并没有听从悟空的嘱咐,出了圈,还进了妖怪幻化的洞府里。

其实悟空的这道圈真的这么神通广大吗?也不见得。古有画地为牢,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实则是自律的一种体现。孙悟空画了圈子要求唐僧稳定心神,持戒不动,可惜唐僧出格了,走进了心魔的陷阱。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可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论语》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慎独是悬挂在你心头的一记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自身修养的关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舍得,有舍才有得。

女儿国里,朱琳扮演的女王那一声声:“御弟哥哥~”不知道听碎了多少人的心。

有人说唐僧真的动了情,也有人说没有。

我是相信唐僧的凡心已经被女王触动的,你看他对女王说:来生若有缘……再看他决然离去前,那一回头……

只是个人的情爱,终究无法凌驾于西行取经的重任之上。唯有舍弃小我,方才得大自在。所以,不论心中如何的想,这一生西行的宿命,都无法变更。

佛家说,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舍得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境界。舍得是亏也是盈,面对人生的各种抉择时,坚守内心的清明,舍弃眼前的种种迷惑,才能在本心的这条路上收获真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