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投笔从戎23岁就当上团长:川军抗日名将的西北军成长史

如果一个人名宣武,字崇文,那么他是北京老户的可能性极大,但实际上这位老先生却是河南泌阳人,河南大学由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中州大学时期的毕业生。他1919年春,高小毕业来来开封考入的时候,社会上还管这学校叫“留美学校”,因为前6期,除德法语各一期外,都是英语专科,毕业后基本都是去美国留学,少部分去欧洲。

张宣武在1922年秋毕业,刚16岁,冯玉祥时任河南督军,他的军队给开封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前面写过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但张不一样,他是个大学生,本来出路很不错,一般来说就是留学欧美,或者继续考京沪的大学深造,但冯军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那时候就搞军营开放日,让张极其触动,觉得中国有这样的军队是有救了!可见河南人民有多苦,此前的军队对河南人民的戕害有多大?于是张放弃学业,应考学兵,由于身高还不足一米六,且不满参军年龄,当了个备补兵。

冯军的编制,每班有一名备补兵,任务是整理连队的环境卫生和本班的内务及做其他一些杂备,而不随队出操、打野外,类似一种见习生。在备补兵年满18岁、身高到了一米六的时候,遇有列兵出缺,就可以递补。

张宣武这个大学生兵,在当时的冯军是极少见的文化人,看来他家绝对是个地主,而且是个相当不差钱的地主,每年能给他寄来十块、廿块,补贴军饷之不足,而不是像其他河南兵一样,拿军饷补贴家用。这钱不少被张用来订了报纸杂志,而且一订就同时好几种,比如上海《申报》、《时报》,北京《顺天时报》、《实报》以及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天津大公报社的《国闻周报》等,还经常买书,甚至是大部头的《中山全书》。因此在冯军中很有名气,从连排长到旅团长,都找他借阅,特别是他的团长、后来的旅长,直到做到军长的张维玺,在心里默默记住了这个年轻人。

我们都知道冯军整体文化素养不高,比较排斥军校生,但近代化的军队显然不能靠文盲就能搞定一切,所以张宣武这样上过大学的兵很快就脱颖而出。1924年年满18岁,正式补为列兵,接着被借调到营里搞军需,收支账目明晰,各种单据无缺,管理费用还有盈余,营长立刻要升张为上尉军需长。

张宣武说:我要带兵打仗,不想管财务。

年底,张维玺旅成立了直属手枪队,张宣武调过去,当了副班长。冯军的手枪队,又叫大刀队,既是长官卫队,更是战时突击队。每人除有一支驳壳手枪、手枪弹200发外,还配有一支步骑枪,步枪弹100发,一把大砍刀,战时往往还会加配一支红缨枪。成员由各连队中选拔体格特别强壮、手脚特别麻利的士兵所组成,训练也比一般部队要求得严格。

到了1926年,张宣武升任班长,和他的手枪队隶属于刘郁芬的师,刘被冯玉祥任命为代理甘肃军务督办,留守兰州。手里部队只有一个师和督办公署的一个卫队团,总共不到30个营。甘肃的大小土著军阀却有120多个营,他们发动了针对冯军的叛乱。刘郁芬以师旅手枪队和公署卫队团的手枪营为主,配以机关枪,迫击炮、工兵、通信诸连队,合编一个手枪团,作为机动部队,生生是打得各路甘军狼奔豕突。

张宣武也就在一年时间,连升三级,做了连长,到了中原大战的1930年,刚满23岁,就做了团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