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们所过的生活,绝非我们今天的人所能想象。在那个时代里只要有权或者有钱,就往往时兴养奴隶,身边跟着成群的奴隶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史记》里说吕不韦有家僮万人,嫪毐有家僮数千人。那么,这些奴隶都是来自哪里呢?自上古以来到春秋战国,不管是部落与部落之间还是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往往都有着较为频繁的战争,那些在战争中被俘虏的兵将就是奴隶的重要来源。

里奚

《墨子》里说的”仆、国、肴靡”就是男性的奴隶,而“春、酋”就是女性奴隶。不同的奴隶分工是不同的,比如“仆”就是负责管理车马的奴隶,“肴靡”就是专门负责修筑城墙和工事的奴隶,女性奴隶中的“春、酋”就分别是负责春米和造酒的奴隶。这些奴隶的称谓大多出现在诸侯贵族的宫室中,而至于那些富商巨贾身边跟随的奴隶,则没有这么严格的称谓。而且尤其到战国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因贫穷而成为奴隶的人数也在增加。

这些奴隶的生活是相当悲惨的,除了没有身份地位以外,大多按照性别年龄和身体情况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往往承担着沉重的劳役,但相应所匹配的口粮则是有限的,远远低于普通国人的供应量,要知道当时的普通国人很多时候也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些奴隶的境遇就可想而知更加悲惨。这些奴隶的主人对待他们的态度相当苛刻,如果这些奴隶因为工作失误,比如丢失牲畜或者损坏器物的,还会“以其日月减其衣食”作为惩罚,如果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奴隶的生活也不为过。

奴隶

当时的罪犯因犯罪程度的不同往往是有固定刑期的,而奴隶们一旦成为奴隶,则终身为奴隶,所生的儿女也将成为奴隶,即是所谓的一世为奴,代代为奴。只有等到有人为其赎身或者参加战争才可能恢复自由。即便是在秦国推行变法,改变秦国没落旧制度的商鞅,也大力支持奴隶制度,所谓“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就是因为贫穷还不起债务的人,就把其充当奴隶。在《秦律》中甚至有规定,说是秦国王室贵族们还能把努力当作礼品随意的交换或者赠送,秦惠文王就曾经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笼络义渠,这些“好女”就是秦王身边的奴隶。

面临着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奴隶们很难拥有健康的身体,往往都较为短命。即便能够参与战争,也是那些相对身强力壮的奴隶,而且又会有大部分奴隶死于战场厮杀。比如《秦律》中有规定,就是奴隶们如果参加战争,因军功而免除奴隶身份的,还必须充当自由身份的工人,就是只是转变了身份而已,工作内容和所服劳役是没有改变的,一旦由于贫穷再次借债无法归还,又可能再次沦为奴隶。

《吕氏春秋》里有“今有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芋,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这些奴隶跟那些从事繁重劳役的比较起来相对要幸运的多,可以说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奴隶。即便如此这些奴隶最终也很难逃过惨死的命运,比如君主贵族们尤其钟爱的奴隶,多半会在其死后殉葬。《尸子》载:“夫吴越之国,以臣妾为殉,中国闻而非之。”

富商白圭的奴隶

要说春秋战国有没有幸运的奴隶,倒也是有。比如富商白圭的奴隶就极为幸运,白圭多半是最能体察奴隶之苦的商人,《史记》中记载“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就是与奴隶同甘共苦,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这个奴隶得有所用处,得认真的帮助白圭经营生意。再说幸运的奴隶,就是那些诸如淳于髡、百里奚有才华的奴隶。

战国后期由于人口丧失严重,诸侯列国对人才都相当渴求,有的奴隶便因有才而成为自由身,甚至建立门派收徒传道,齐国就有淳于髡,本身是受过髡刑的奴隶,其名字里” 髡”就是来源于此。从淳于髡的遭遇看来,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们受刑可谓是家常便饭,王室贵族们奉养奴隶以供贪图享乐的合法化,便是导致诸侯列国的贵族们生活越加奢靡腐化,奴隶制度的腐朽性暴露无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