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特工很低调?住伦敦豪宅开夜总会,写书狂赚10万英镑!

当特工也可以发家致富?1924年8月,一个名叫戈登·阿诺德·朗斯代尔(以下简称朗斯代尔)的男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则来自芬兰。1932年,朗斯代尔的母亲带着儿子回到芬兰。约莫在1943年,朗斯代尔亡故。按理说,这个平凡小人物的短暂生涯到此结束,但由于苏联情报部门“借用”了其身份文件,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坎农·莫洛迪1922年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苏联科研人员,但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莫洛迪的母亲想前往美国与自己的姐妹一同居住,这个情况很快被苏联情报部门掌握,时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克格勃前身)首脑的亨利希·亚戈达帮这娘俩办妥了护照和相关手续。实际上,苏联情报部门真正看重的是年仅10岁的小莫洛迪身上潜藏的间谍天赋。虽然没有公开证据表明,但可以推断,能惊动亚戈达这样的大人物亲自出面“关照”一对不起眼的孤儿寡母,苏联方面肯定是在下一盘大棋,而且很可能事先与莫洛迪的母亲达成了秘密交易。1932年,莫洛迪母子抵达美国并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据冷战后解密文件披露,移民美国的5年多时间里,莫洛迪一直处在苏联情报部门的“注视”(不只是监视,或许还有各方面的“培养”和灌输)之下。1938年,已经能说一口地道美式英语的莫洛迪返回苏联。二战爆发后,他于1940年10月应征入伍(在苏联红海军服役)。战争期间莫洛迪表现出色,曾多次深入敌后(向游击队或接头人员)传达上级命令和重要敌情。二战胜利后,莫洛迪于1946年被安排进入苏联外贸学院法律系深造,在那里他学会了中文(看来最初苏联情报部门曾打算将其派往东方)。1951年,莫洛迪被正式吸纳成为一名苏联间谍(培养时间长达20年之久)。很快,他结婚并有了2个女儿。1953年,31岁的莫洛迪登上一艘前往加拿大的苏联商船,而他所持护照上的名字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朗斯代尔(二战结束前苏军缴获了大批芬兰官方档案,由此获得朗斯代尔的身份文件)。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冒名顶替”的莫洛迪摇身一变,成了阔别故乡21载的加拿大小伙戈登·朗斯代尔(以下改用此名)。朗斯代尔从加拿大入境美国,谁也想不到他是一名经受过战火洗礼的老练的苏联特工。很快,朗斯代尔就与有着“千面人”之称的苏联潜伏间谍鲁道夫·阿贝尔接上了头,后者被誉为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间谍大师,2015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好莱坞大片《间谍之桥》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在阿贝尔指挥下,朗斯代尔设法搞到了驻韩美军的一些机密文件,特别是获悉美国曾打算动用核武。他在美期间的另一大收获是与克罗格夫妇(化名)相识,而后者将在他后来创建的英国“波特兰间谍网”中扮演重要角色。1954年,朗斯代尔转战英伦三岛。因为顶着英联邦公民的头衔,无人怀疑他的真实身份。朗斯代尔先是进入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二次镀金”,而后他“下海”创业——租售点唱机和老虎机,开办夜总会、俱乐部和咖啡馆,反正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凭借精明的头脑和过人胆识,朗斯代尔很快发家致富跻身百万富翁行列,成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伦敦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拥有8辆顶级名车,郊区购置了多座豪宅,并在伦敦的豪华酒店长期包房。每年,朗斯代尔都会前往巴哈马或加那利群岛度假,但这只是幌子,他实际上是借机前往东欧向克格勃传递情报,或者与仍留在苏联的妻子加琳娜秘密约会。而朗斯代尔与妻子在布拉格一次重逢的“结果”,就是加琳娜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不过,朗斯代尔的妻儿、亲友都以为他一直在中国(苏联使领馆)工作。朗斯代尔在英国的主要任务是搜集皇家海军的情报。为此,他精心编织了一个围绕英国波特兰岛海军基地的间谍网(“波特兰间谍网”由此得名)。当时,英国海军部在岛上建有水下武器研究所,朗斯代尔策反了该所科研人员霍顿,又将老朋友克罗格夫妇纳入麾下,甚至连王牌女特工梅丽塔(她比朗斯代尔大10岁,二战初期就被苏联情报部门招募,她利用自己的公务员身份窃取了英国军用特殊合金、原子弹研发等重要技术情报)都要听从他的命令。6年时间里,朗斯代尔指挥“波特兰间谍网”搞到了大量英国海军的绝密情报,包括航海地图、反间谍机构花名册、反潜和火箭燃料技术以及英国首艘核潜艇的建造计划。

不过,当他春风得意之际,危险已经一步步临近。据说,朗斯代尔曾在一次伦敦上流社会派对中遇到一位号称会占卜的神秘美女,后者在看过他的手相后预言“手铐正等着你”,并警告他“避开医生”。 1960年底,波兰高级情报官员戈列涅夫斯基(真实身份是克格勃安插在波兰军情部门的眼线)叛逃西方,他送给美国中情局一份“圣诞大礼”——300多张微缩胶卷,里面包括波兰间谍名单、波兰军情部编制表等重要情报。戈列涅夫斯基的叛逃,导致“波特兰间谍网”很快被英方破获。朗斯代尔也于1961年1月7日遭逮捕,但他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任何信息。为搞清他的真实身份,英国军情5处、美国中情局和加拿大皇家骑警队调查了半天却一无所获。朗斯代尔的神秘背景让西方情报部门惊呼其为“无名氏”。1961年3月,朗斯代尔被英方判处25年徒刑,关进了位于伯明翰的文森格林监狱,善于交际的他很快跟几个正服刑的火车大盗成了“狱友”,一家英国著名出版商也主动找上门来请他撰写回忆录,朗斯代尔表示可以写,但要等到他获释后。

朗斯代尔身陷囹圄的时间并不长,1964年4月22日,苏联方面用一名英国间谍将他换回(交换地点位于柏林),直到这时西方情报部门才得知朗斯代尔的真名叫坎农·莫洛迪。回到苏联后,朗斯代尔被授予上校军衔。1965年,经苏联当局批准,他写了一本名为《我在苏联情报部门20年:朗斯代尔回忆录》的自传,但英国出版商支付的10万英镑版税却被“充公”。朗斯代尔在西方生活了十几年,又有从商的成功经验,因此他对当时苏联僵化、落后的工业和贸易模式多有批评指责,结果惹恼了上司被贬到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上,郁郁寡欢的他开始借酒浇愁。1970年10月,在与妻子、朋友出外野餐时,朗斯代尔突发重病(据说是中风)不治身亡,年仅48岁。他的灵堂设在克格勃军官俱乐部里,时任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专程前来吊唁。虽然极尽哀荣,但据他的长子回忆,父亲刚从英国回来时身体很健康,但不久后克格勃的医生就注射药剂导致他患上高血压,还经常头痛。朗斯代尔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谜,而前文提到的那位神秘美女的精准预测同样令人啧啧称奇,也给这名传奇间谍的故事蒙上了更多神秘色彩。最后说一句,朗斯代尔死后被安葬在莫斯科顿斯科伊公墓,与其“作伴”的正是他的老上级鲁道夫·阿贝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