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徐阶主张千里救援却兵败,对不怀好意者,他是这样怼回去的

明世宗时,倭寇屡犯东南。东南一带的巡抚和按察使一再向朝廷告急,请求援兵。职方郎中(兵部官名)有异议,认为大军开出到达后,倭寇早已跑了,到时责任谁来负?

众官员们犹豫不决。

首辅徐阶则坚决要求出兵,可朝廷只打算派3000名弱兵前往。

徐阶力争道:

“江南原是我们的心腹之地,朝廷任由贼兵在那已经蹂躏很长时间了。况且,京城千里之外的我们,怎么就料定大军到了后贼兵一定就不在那里了?贼兵怎么就走了后不再回来呢?怎么毫无根据的凭臆测来决定出不出兵?

调派援兵要考虑的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若不应派兵,则不管精兵还是弱兵都不派,以节省费用;若派兵,就必须派遣精兵,以求胜利。怎么能只做做表面功夫,让3000弱兵和军费白白的给了贼兵呢?

于是,朝廷派出偏将军许国和李逢时率领6000精兵前往。

许国有点上了岁数,不能打,李逢时年轻则敢于深入敌境,但却疏于防备。结果他们一开始的时候旗开得胜,后来追击时遇到伏兵而败。

很多朝臣认为是徐阶主张派兵的,应负战败的责任。

徐阶上书道:

”按律作战是将士的责任,防御是郡守县令的职责。现在若将士作战不利,常常处以死刑,而郡守县令却安然无恙;若城池被攻下,被处以死刑的又往往是将士,而郡守和县令仅仅是降级而已。这样不公平的措施岂能鼓励将士奋勇出战呢?

真正有权命令将士的是郡守县令,如今士兵与人民的比率是1:100,又怎能把责任归于将士呢?

郡守县令若恪职尽守,粮饷必定不缺;郡守和县令若待民仁厚,地方兵卒或者百姓必能派上用场。此次兵败,微臣认为应当严惩郡守和县令。“

【唐藩镇割据图】

自宋朝以来,平时呢地方由郡守和县令专权,而将士又不研究用兵之道;一旦有战事,郡守和县令又把责任交到将士手里,而郡守和县令又不参与筹划,因此,不管是战是守,终归失败。徐阶的这个说法,显示出他很了解末世衰败纷乱的弊端。

而两汉时期的做法就很好,因为人民就是士兵,郡守和县令就是将领,所以郡国能自行抵御贼寇。

到唐朝的府兵制,还保留了一些井田的精神。而唐玄宗听取张说(yue)把府兵制改为募兵,自此兵农分开,后来遂演变为藩镇割据,地方有将帅而没有郡守县令,不安分的将帅们往往拥兵自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