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后人缘何大骂施耐庵

说起武大郎,大部分人都是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和潘金莲所谓的“奸情”而知。然而历史的真相却给了施耐庵及自以为是人一记大耳光。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历史真实的武大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武大郎,原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的阳谷县县令。

施耐庵(约1296—约1370),《水浒传》中武大郎形象的撰写者。

看一下年份,就知道,《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并非真实的武大郎。试想一下,一个1370年过世的人如何撰写1403年才出生的人物事迹。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水浒传》中的所有关于武大郎的描述都是虚构的。

1992年,武大郎古墓在武家那村被挖掘出土,其墓碑铭文是最好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武松在历史中也是有原型的,《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综上所述,北宋的武松实际上比明朝的武大郎年长了二百七十多岁,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是施耐庵把他们硬生生地拉在了一起。《水浒传》和《金瓶梅》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都举足轻重。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把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不见考证的加以发挥,实在是对故人大大的不尊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