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中国西藏网讯 在北京,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民谚强调的是潭柘寺的悠久历史。潭柘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00多年前,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该寺初名“嘉福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南部的潭柘山麓,地处九峰环抱之中,层林翠染,殿宇崇闳。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扩建后,御赐寺名为“岫云禅寺”,相传至今。图为潭柘寺正门,挂有“敕建岫云禅寺”的匾额。摄影:李元梅。

虽有御赐寺名,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大量柘树,所以民间又习惯称其为“潭柘寺”。图为潭柘寺内的柘树。摄影:李元梅。

潭柘寺内有一对著名的古树,关于它们,还有一个有趣的“乌龙事件”。寺内毗卢殿前东侧有一棵帝王树(古银杏树),为了给帝王树配对,又在毗卢殿前西侧补种了一棵银杏树,称其为“配王树”。配王树理应是雌性银杏树,不过也许是古人一时疏忽,待配王树长大后,发现也是株雄树,因此帝王树和配王树永远都不会结果。图为配王树,如今树高约30余米,直径约3米。摄影:李元梅。

行至寺院深处,一座覆钵形藏式白塔巍然矗立。塔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形态奇异的古松,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好似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因而被称为“双凤舞塔松”。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院内,为何会建有一座藏式白塔?背后深藏一位皇子的拳拳孝心。相传,虽不及元代,但明代皇室也十分崇信藏传佛教,尤其是明代中期更是如此。明英宗时,越靖王朱瞻墉为皇太后祈福和延寿,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建了这座金刚延寿塔,塔中所藏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图为潭柘寺内的金刚延寿塔,摄影:李元梅。

白塔后面的砖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这是潭柘寺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石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距今已经有800多年了。图为该石碑。摄影:李元梅。

图为潭柘寺内的大雄宝殿,殿上悬挂有乾隆御笔“福海珠轮”匾额。摄影:李元梅。

图为潭柘寺内的天王殿。摄影:李元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