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文化】大唐宰相韦承庆的民本思想

张帆文史类文章原阳走笔系列之——

大唐宰相韦承庆的民本思想

文/张 帆

可以说,作为原阳人,大唐宰相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父子一门三相的故事,放到全国来讲,也是罕有匹敌的。

韦思谦(611—689),唐代郑州阳武县(今原阳县)人,进士及第。官至凤阁鸾台三品(宰相)。垂拱初,赐封博昌县五等侯爵,任宰相之职。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韦思谦之子,是“三农”问题提出第一人。曾官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神农二年(706年)中宗又特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授职黄门侍郎,未任而逝。封赠秘书监,谥号“温”。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韦嗣立(654—719),韦思谦次子,承庆异母弟,进士及第。曾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承庆卒,代为黄门侍郎。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卒,赠兵部尚书,谥号“孝”。

韦承庆与其父韦思谦、其弟韦嗣立父子三人同为大唐宰相,史誉“一门三相”。两《唐书·韦思谦传》为其父子三人立传。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几千年发展的民生大问题,特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韦承庆能早在1300多年前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的确难得,凸显了他难能可贵的民本思想。

韦承庆以文字功力见长,颇受时人推崇。其自幼谦恭严谨,特别以孝敬继母而闻名乡里。其二十岁中进士,补雍王府参军。王府文件信函全部由其起草,语言精警,文辞优美,名闻遐迩。后升迁为太子司仪郎。其劝谏表章令人动容。其为太子编写的《谕善箴》、《灵台赋》均被视若珍品,朝臣争相传诵。长寿中(693年),升迁为凤阁舍人兼掌天官选事。其思维敏捷,辞如泉涌,即使涉及军国大事的文件,也是立马可待,下笔即成,从不打草稿。官方许多资料上,都不乏对其赞扬之处。韦承庆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提出来,乃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人。其谏书反映了贫民百姓苦不堪言的现状,有“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惶于稼穑”的句子,意思是说:“不远千里探亲访友,最受宠的礼物是吃的东西,农村中从事耕种的农民没有胆量提及令人辛酸的农业收入。”这些文字,无不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芒。

这里的“三农”,即指“农业、农村、农民”,指疆域内农民阶层的生活处境及经济状况,是一个严重的“三农“问题。自天授(690年)始,其三次掌管天官选事,又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依旧兼修国史;神农初(705年)被封为扶阳县第四等爵位,神农二年(706年)中宗又特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授职黄门侍郎,未任而逝。封赠秘书监,谥号“温”。

在北宋《册府元龟》卷七一四、宫臣部规讽第三中,有关于韦承庆上谏的记述。其为太子司议郎时,仪凤四年(679)五月,诏皇太子贤监国。时太子颇近声色,与户奴等款狎,韦承庆上书谏曰:

臣闻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也。所以承宗庙之重,系亿兆之心,万国以贞,四海属望。殿下以仁孝之德,明睿之姿,岳峙泉渟,金贞玉裕。天皇升殿下以储副,寄殿下以监抚,欲使照无不及,恩无不覃,百僚仰重曜之晖,万姓闻洊雷之响。

夫君无民,无以保其位;人非食,无以全其生。故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顷年已来,频有水旱,菽粟不能丰稔,黎庶自致煎穷。今夏亢阳,米价腾踊,贫窭之室,无以自资,朝夕遑遑,唯忧馁馑。下人之瘼,实可哀矜,稼穑艰难,所宜详悉。天皇所以垂衣北极,殿下所以守器东宫,为天下之所尊,得天下之所利者,岂唯上玄之幽赞,亦百姓之力也。百姓危,则社稷不得独安。百姓乱,则帝王不能独理。故古之明君,饱而知人饥,温而知人寒,每以天下为忧,不以四海为乐。今关、陇之外,凶寇凭凌,西土编甿,凋丧将尽,干戈日用,烽柝荐兴,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遑于稼穑。殿下为臣为子,乃国乃家。为臣在于竭忠,为子期于尽孝。在家不可以自逸,在国不可以自康。一物有亏,圣上每留神念;三边或梗,殿下岂不兢怀。况当养德之秋,非是任情之日。

伏承北门之内,造作不常,玩好所营,或有烦费。倡优杂伎,不息于前,鼓吹繁声,亟闻于外,既喧听览,且黩宫闱。兼之仆隶小人,缘此得亲左右,亦既奉承颜色,能不恃托恩光。作福作威,莫不由此,不加防慎,必有愆非。傥使微累德音,于后悔之何及?《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此皆无益之事,固不可耽而悦之。

臣又闻"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是知高危不可不慎,满溢不可不持。《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敬慎之谓也。在于凡庶,参守而行之,犹可以高振声华,坐致荣禄。况殿下有少阳之位,有天挺之姿,片善而天下必闻,小能而天下咸服,岂可不为尽善尽美之道,以取可大可久之名哉!伏愿博览经书以广其德,屏退声色以抑其情。静默无为,恬虚寡欲,非礼勿动,非法不言。居处服玩,必循节俭;畋猎游娱,不为纵逞。正人端士,必引而亲之;便僻侧媚,必斥而远之。使惠声溢于远近,仁风翔于内外,则可以克享终吉,长保利贞,为上嗣之称首,奉圣人之鸿业者矣。

关于这次有关“三农”问题的上谏,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中亦有记载,说“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

作为大唐宰相兼诗人,韦承庆现有六首诗作传世,为:

南中咏雁诗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南行别弟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横吹曲辞·折杨柳

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

叶似镜中眉,花如关外雪。

征人远乡思,倡妇高楼别。

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

寒食应制

凤城春色晚,龙禁早晖通。

旧火收槐燧,馀寒入桂宫。

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

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

凌朝浮江旅思(一作马周诗)

天晴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直中书省

清切凤皇池,扶疏鸡树枝。

唯应集鸾鹭,何为宿羁雌。

大造乾坤辟,深恩雨露垂。

昆蚑皆含养,驽骀亦驱驰。

木偶翻为用,芝泥忽滥窥。

九思空自勉,五字本无施。

徒喜逢千载,何阶答二仪。

萤光向日尽,蚊力负山疲。

禁宇庭除阔,闲宵钟箭移。

暗花临户发,残月下帘欹。

白发随年改,丹心为主披。

命将时共泰,言与行俱危。

寄谢巢由客,尧年正在斯。

作者简介

张帆,字永杰。男,1966年生。河南原阳人。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河南清华人》特邀编辑、中原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新乡诗词学会理事、原阳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入选多家大型典籍。在全国各级诗词大奖赛获奖五十余次,是第四届“华夏诗词奖”、首届“诗词中国”奖得主。被聘为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文化大使。

来源:原阳新闻

编辑制作:林 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