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分封制与明治维新的成功

为什么明治维新会成功,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会失败,历来就有很多说法。

其实,无论成败,都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比如日本国家小,容易改变,识字率高,以及从古至今一直在学习其他国家等。

现在我们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角度来说一下其中的成败原因。

我们都知道,中国从秦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由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一大进步。

而日本则是典型的分封制。从1185年镰仓幕府建立开始,天皇就成了虚位元首,地位连周天子都不如,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地方上则一直处于分裂局面,军阀占领了一块地盘,只要给天皇送点礼,就能获得天皇的任命,成为一方诸侯。整个日本分成三百多个小国,地盘最大,武力最强的就是幕府将军,他以征夷大将军的名义号令天下,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一般情况下,当然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更为先进和优越。但是,在19世纪中日都推行近代化改革时,日本的分封制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而中国的郡县制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变法。

在清朝这边,朝廷和地方是上下级的关系,地方官都是朝廷直接委派的。地方官想要升职的唯一办法是揣测朝廷的意思,听朝廷的话。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上没有率先改革的动力,保持稳定才是施政的首选。所以当这些省份被列强胖揍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哎呀妈呀惹祸了,这可不要告诉皇上,我们不如去劝夷人攻打其他省份,然后跟皇帝报告说夷人被我们打跑了。”

日本则不同。

在分封制下,地方藩国和朝廷(即幕府)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藩与藩之间也是竞争关系。

哪一个藩的实力强,其藩主在全国就更有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藩主们都玩命提高本藩的实力。

当西方列强来到日本时,日本各藩的第一反应也是排斥,想要武力赶走夷人。但是,被列强暴打后,长州、萨摩等藩马上醒悟过来:如果我引进西式武器,学习他们的练兵方法,那打败其他藩岂不是轻而易举?

于是,很多藩开始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技术和文化,增强自身实力。

在分封制下,朝廷对地方的管辖能力很弱,地方主动权很大,如果铁了心要做一件事,朝廷根本管不住。

于是,在幕府还在坚持闭关锁国时,长州、萨摩等藩不但和西方列强做生意,购买西式武器,还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全面学习西方,并且向西方派遣留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长州、萨摩等藩迅速强大起来,它们结成同盟,打起天皇的旗号,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起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维新派掌握军队的情况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而清朝这边恰恰相反。地方唯上是从,不可能率先改革。直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减弱,汉族地方势力崛起,地方上才进行了一些近代化改革。

总结一下,日本本来就是分裂的(分封制),然后由先进的地方藩国统一全国和进行改革,把全国带进了先进国家行列。而中国在当时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下则很难改革,最终经历了军阀混战,在军阀混战时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文化,然后又重新统一和改革,才最终获得成功。

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是现代国家的标配,这种制度本身并不比分封制差。但在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改革中,确实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