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原姓赢,为何时至今日赢姓却销声匿迹了?原因何在

二十四朝分史,五千余载溯源。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紫薇帝星数次轮转,江山社稷亦多次经手,数个朝代的兴盛衰亡,数位皇帝的生老病死,都在时光的走廊中留下了或重或淡的一笔,而这一支笔最初写下的,便当是每一位皇帝最初的源头,那便是“姓氏”。众所周知,百家之姓最先并非以“赵”为始,只因皇室宗亲而得以位居榜首,从而流传至今。因此,拥有一个跟“皇帝”沾亲带故的姓氏,其实也可以吹嘘一番啦。愈是稀有的“皇族”姓氏,让人看上去就愈发的不明觉厉。这其中就比如姬、风、轩辕等等姓氏,甚至都夹杂着来自于上古时期的沧桑气息。

那么,有个问题就来了,那位曾经作为九州大地“千古一帝”,梦想着“万世一系”的老秦人,咋就没再听说过有带着他的姓氏的后代出现呢?没错,小编所说的,便是祖龙嬴政。不过说实话,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说多了还都是满满的血和泪啊。

首先,我们先说一点比较轻松的原因,那就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是称“氏”而不称“姓”,姓在那个时候更多的所象征的是一个宗族下的血缘联系,而氏就不一样,它往往会是一个封地或属国的名称,居住于此的人,也便挂以此称了。比如大秦帝国的皇帝宗室基本上都是赢姓赵氏,从历史上来探究,秦国与赵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也有种说法称,嬴政即“赵政”。

加之咱们吕相国曾经“光辉灿烂”的一笔,致使诸如《汉书》中还称秦始皇为“吕政”。再说了,那个年代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叫“氏”的权利,谁张口就称姓?那时候的女子虽然称“姓”不称“氏”,但没有继承的权利赋予,又怎能将自己的姓传承下去呢?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既然不是作为传宗接代的“首选”,赢姓自然也就渐渐没落了。

当然,有轻松的原因就也一定会有比较血腥的回忆。自然的没落起码不会有如此彻底和迅速的结果,因此,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为的了。首先,胡亥的登基说实话并不光彩,因此,为了避免给人留下话柄,也为了避免同族之人的打击报复,在秦二世君临天下之后,大肆屠杀自己的同族兄弟姐妹,这一刀下去,对赢姓的“绝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后来楚霸王的一把熊熊业火,咸阳三月而火光不绝,出于报复的心态,项羽的一把屠刀又将秦始皇的后代逼上了绝境。

最终,出于对六国遗民的恐惧,侥幸从两把屠刀下存活下来的赢姓后代,也都为了保命,纷纷更换了自己的姓氏,或以“赵”来代替,抑或是以属国代替(比如著名的赢姓十四氏:缪氏、梁氏、秦氏、赵氏、谷氏、马氏、江氏、廉氏、谭氏、瞿氏、徐氏、费氏、葛氏、钟氏)。总之,对于这些个后代而言,悬着个“赢”姓在那样一个年代简直就是催命符,不要也罢,换掉最好。因此,这样一来,“赢”这个曾经令乾坤大地都为之一震的姓氏,便也随祖龙一并长眠于了地下,永不见天光。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其实有学者认为,那位坑了两代皇帝的赵高赵府令在血缘上也与赢姓家族沾亲带故,只不过,从宗族血缘亲疏的层面上看,他离的实在是有些远,因此也不会享有什么荣华富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赵高后来想要自己做皇帝的这一举动上,也能充分的证明了在他心里,依旧认为“赵”为皇帝姓氏,自己做了皇帝也并没有什么名不正言不顺,谁让血统就摆在那里呢。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其征服六国的手段残忍,若不是帝国的律法章典过于严苛,也不会最终落得个如此结局,甚至连后代都不敢再以赢姓为荣,反以为害。倘若扶苏公子即位,仁而散之,想必不仅姓氏会流传下去,那个“万世一系”的夙愿也不仅只会在二十年间便化作了一堆灰烬吧。(原创作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