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宗师王远知,活到126岁,隋炀帝也要向他施礼下跪

茅山宗师王远知,活到126岁,隋炀帝也要向他施礼下跪 | 文 三只眼读史

隋朝实行佛道兼容政策,虽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甚为重视。隋文帝把他的开国年号命名为“开皇”,这个称号便取自道经。隋朝两代皇帝都扶持道教发展,隋炀帝对道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位时,单是长安城内,都为道教修建了10座道观。这一时期,道教宫观庙宇和道士的数量都有所发展,茅山宗传往北方的上清经法已经纳入灵宝、三皇等经系,并与北方的楼观道相融合。此时,道教在修炼方面,最突出的发展就是“内丹”的兴起。道教典籍《旨道篇》、《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秘诀》等,,阐明内丹修炼之法,提倡“性命双修”,强调归神丹于心炼,内视成道。

内丹道的发展迅速,蔚然成风,影响深远。茅山宗宗师王远知又名远智,字广德,祖籍临沂,后迁扬州,从师宗道先生臧矜。王远知在大约二十岁时,隐遁到茅山,开始修行。公元592年,尚未登基的晋王杨广镇守扬州,多次到茅山以礼拜访王远知,王远知为此感动,才走出山谷会见杨广,他与杨广论道,上下古今地谈得津津有味,海阔天空地论道说经,广博的学识和才智,使杨广佩服得五体投地。

杨广登基为隋炀帝后,于公元611年,率军亲征高丽,途中派大臣崔凤举前去茅山迎请王远知。在涿郡的临朔宫中,隋炀帝以帝王之尊,以弟子对待师长的礼节向王远知下跪迎接,亲自请教仙道及内丹法术,随后隋炀帝在长安建玉清玄坛,请王远知入住传道。后来,隋炀帝南下扬州游览,王远知诚挚上奏:“陛下不宜远离京城。”隋炀帝执意要去,不听劝阻,率领千艘大船,浩浩荡荡离开洛阳,从大运河南航扬州去了,此后隋炀帝便被宇文化及兵变弑杀在扬州。

唐朝建国后,唐太宗慕名把他请到京城,授给他很高的官职,但王远知要求返回茅山,于是唐太宗下令赐给他很多财宝,并在茅山为他建立了道观,专门供他居住。王远知摒弃尘杂,栖身茅山烟云之间,吐故纳新,食芝饵术,虽然年过百岁,依然面貌如青年之人。在王远知126岁那年,一天,他对弟子说:“吾见到了神仙的品级,因我小时曾误伤了一个小孩子的嘴,因此失去了白日升天的荣耀,只能够担任少室伯的神职,我马上就要升仙了。”第二天,王远知沐浴更衣,焚香就寝,于睡梦中仙解而去。

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枯燥的历史,请关注“三只眼读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