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写了首诗 和珅立刻向乾隆告状:皇帝要图谋不轨

说起嘉庆与和珅,大家最为熟悉的故事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自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甫一亲政,便采取雷霆手段,迅速以二十项大罪处决了和珅,并且查抄了其贪墨多年得来的赃款。

不过,许多人只知道嘉庆和和珅斗争的结局,却不知其过程之艰辛。打从一开始,和珅就是不赞同立嘉庆为太子的,即便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禅位给嘉庆之后,和珅也一直没有放弃扳倒嘉庆的努力。

嘉庆登基之初,军政大事全部都还是由太上皇乾隆牢牢把控,而乾隆年老,又事事依赖和珅。所以嘉庆虽名为皇帝,但实际上是一傀儡,根本无法与当时权势熏天的和珅作对。

既然无法与和珅抗衡,嘉庆能做的便只有忍让。并且忍让还不够,更要表现得恭顺。

乍听起来,皇帝对臣子恭顺,似乎不可思议,但如果嘉庆不这样做,很可能就被和珅抓住把柄,挑拨离间父子感情,甚至会让乾隆废黜嘉庆的皇帝之位。

和珅当国时,嘉庆是如何忍让和恭顺的呢?《啸亭杂录》记载:

“上既受禅,和坤以拥戴自居,出入意颇狂傲。上待之甚厚,遇有奏纯庙者,托其代言,左右有非之者,上曰:‘朕方倚相公理四海事,汝等何可轻也?’”

每当有遇到要乾隆来决定的国家大事时,嘉庆都是请和珅代为陈奏,表现出对和珅的无限信任。而且当身边人非议和珅狂傲的作派时,嘉庆还帮着和珅说话:我以后还得靠和相办事呢,你们怎能对他轻薄?

即便嘉庆做到这种地步,和珅还是没有对他放心,还派了自己的老师吴省兰到嘉庆身边,表面上说是帮皇上抄录诗文,但实际上却是想从嘉庆平日写下的文字中,寻找挑拨与乾隆父子关系的“证据”。

嘉庆明知和珅的目的,故意不捅破,平日里作诗写文章十分谨慎,不让和珅抓住把柄。但即使如此小心,嘉庆有一次还是被和珅给告了一状。

根据清人笔记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准备召身在广东的朱珪回京,升任协办大学士。朱珪本是嘉庆的师傅,有此等喜事,嘉庆准备写一首诗给老师庆贺。

但诗只写了一半,就被吴省兰发现并告诉了和珅。如果朱珪回来,必定会成为嘉庆的左膀右臂,成为制约和珅的一大对手,所以和珅极力阻挠,连忙把嘉庆诗稿拿到乾隆面前,对乾隆说:“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耶?”

和珅此言,乃是诛心之论。

其实本来嘉庆诗稿可能没有说什么出格的话,纯粹是祝贺老师,但经和珅这么一说,搞得好像嘉庆想笼络人心,甚至是招兵买马,有图谋不轨,架空乾隆之意。

乾隆禅让皇位之时,虽然说得好听,给儿子当皇帝,自己当太上皇。但其实乾隆内心里还是惧怕权力被架空,自己变成傀儡,所以一直不肯放权。现在一听和珅教唆,更觉得事态严重,连忙找来军机大臣董诰商议。

如果董诰屈从于和珅的权势,与他狼狈为奸的话,保不准乾隆真的会因为这首诗,动废黜嘉庆的念头。幸好董诰立身持正,既为保护嘉庆,也出于公道,回答说:“圣主无过言。”

所谓圣主无过言,意思是嘉庆虽然写诗祝贺老师升官,但这是人之常情,而且诗句中也没有什么出格过分的言辞,不应该因为几句话就怀疑嗣皇帝的忠诚。

听了董诰的话,乾隆沉默良久,说出一句:“卿大臣也,善为朕以礼辅导嗣皇帝。”意思是让这件事大事化小,一场风波就此消弭于无形。

不过,嘉庆虽然躲过一劫,但乾隆还是感受到了威胁,下旨让朱珪留在广东,不必回京城,可见当时和珅对乾隆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因此嘉庆不得不等乾隆死后,才敢对和珅动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