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大咖来威海开讲了

近日,威海市举办第23期威海统一战线讲坛,邀请央视《百家讲坛》“开坛元勋”——阎崇年,与全市300多名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分享“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心灵感悟。今天,咱们一起听听大名鼎鼎的阎教授都讲了些什么……

阎崇年,山东蓬莱人,主要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主要作品结为25卷本《阎崇年集》、主要论文结为《阎崇年自选集》,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七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等,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百余篇,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和“御窑千年”等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曾被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威海人对自身价值认同尚有提升空间,蓬莱有人间仙境,威海更是海上仙境、人居胜地。

讲坛在分享苏东坡的诗词中开始:“苏东坡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威海人甚至全体中国人往往很难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放眼世界上的三个大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都居于北半球北温带,优越的地理条件是产生伟大国家、产生伟大文化的地理基础。”

我大胆断言,人类未来500年的竞争,要么是在天上,要么是在海上。威海要重点发扬海洋文化。

要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要首先认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形态。

阎教授认为,

除了用地理元素区分

中华文明五大文化形态之外,

正是由这五个文化地理因素,

将中国人凝聚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在传统观念里,中国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

民国以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当时儒家并不占主导、经典地位。一直到了西汉,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才成为经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学的引入,玄学出现了。宋朝之后,儒学的经典地位被继续抬高,成了科学考试的出题范围。再后来,我们的小学接受完启蒙教育之后,就要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书,之后就要读13经里的其它经典著作了。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般指的就是经史子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好家风家教等,这些是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的人文因素……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什么?

在阎教授看来,

中国的文化自信,

主要源于其八个特性。

如何培养文化修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阎教授认为,学习传统文化要与文化修养培养相结合。他也有个小爱好——非常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而且看过的历史人物传记,估计以万本计了。

在这一过程中,他认真研究了这些人的成功与失败,得出了凡成事者需具备“四合”的结论。

何为四合?

首先是天合。“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海洋发展战略,利用好海洋,威海做好海洋文章就是顺应天时。

其次是地合。威海有千公里海岸线,围绕海洋做好文章,就是地合。

再者是人合。在这里,阎崇年教授讲了一个小故事。

面对小人,我们该怎么办?

有一次,阎崇年教授在给一个干部培训班上课,课堂上有50多名学员,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突然有人站起来,说:阎老师,我有问题想请教?

阎教授很客气地应允提问。

“老师,如果遇到小人,我们该怎么办?”那位学员问。

阎崇年教授当时毫不犹豫,大声来了一句:感谢!

随着,台下那50多名学员齐声鼓掌。

掌声停下后,阎教授细说,有君子的地方就会有小人,小人和君子是相伴而生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感谢对方的存在。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己合”。

“己合”的关键就是“不计较”。

所谓“己合”就是和自己要合。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平衡,另一个是心理平衡,两相平衡的结果就是到了90岁,我们头脑不糊涂,生活可自理。平时,阎教授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每次遇到有80岁以上的长者参加学术会议,他都会私下里请教一下长者的养生诀窍。最后总结出:几乎所有长者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不计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