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式驴,京剧是国粹但我更沉醉于潮剧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明末已在潮州、闽南的诏安、云霄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它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汉族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行当一开始便继承南戏七角分行的办法,如《金钗记》,《琵琶女》都是按生、旦、外、贴、丑、净、末七角来安排的。到了《金花女》,虽出现婆、童、梅香、手下等称谓,但直至清末,潮剧行当仍大体循南戏七角旧观。

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

随着历史的发展,新行当不断产生,比如,文明戏带动了裘头丑、褛衣丑、长衫丑的出现。潮剧目前共有二十多个行当。新中国成立之后,归纳为生、旦、丑、净四大行当,这便与大部分剧种合轨了。生、旦、丑、净之下,再分若干个小行当。好像丑行分为十种,为其他剧种所无。

行当列简表如下:

生:小生、老生、武生、花生

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

净:文净、武净(草鞋乌面)、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在四大行当中,潮剧净行最弱,分类也最简单,不像京剧那样分得很细,有大花脸(铜锤花脸)、二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摔打花脸、毛净、红净等分类。京剧的旦行和生行也比潮剧分得细,各有十多种。

在潮剧的所有行当中,只有丑行分类最细。京剧仅有六种丑,潮剧却有十种。其中,武丑、老丑与大多数剧种相同。官袍丑,几乎所有的剧种都有这一行,只是称谓略有不同而已,有的称官丑,有的称袍带丑。项衫丑,有的称方巾丑,有的称褶子丑,或丑生、公子丑。另外,京剧有专扮花花公子的鞋皮丑,也近似潮剧的项衫丑。小丑,近于京剧的茶衣丑。

至于女丑,越剧称婆娘丑,京剧称丑婆子,有的则归入旦行,称丑旦或摇旦。

至于长衫丑、褛衣丑、裘头丑,大部分剧种都没有,或归入其他行当中。

行当,古代称为脚色(角色)。从戏曲史看,其划分是由简而繁的。唐代参军戏只有“参军”、“花鹘”两个固定脚色。其后,宋杂剧、元杂剧、明传奇,脚色不断增多,名称也互有不同。在近代,行当一词,指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它是根据所演不同的脚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的特点而逐渐划分形成的。每个行当都有严谨的法度和表演程式。

行当分得过细也不一定是好事。既分了行,便有各自的规范。而演戏,却要从人物人手,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揣摩其性格特征,这是创造人物的基础。用一种行当去套某个人物,有时难免要削足适履,故常常要跨行。一名好演员,多掌握几个行当的技能,演出时才能应付裕如。

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因此,潮剧比其它剧种的民俗色彩更浓郁。

特技也是潮剧中的一大看点,以丑角演绎居多,有折扇特技、烛台特技、椅子特技、溜梯特技、吊绳特技、活髯特技、柴脚特技、纱帽翅特技……

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

潮剧音乐属曲牌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的编曲牌二百多首,乐同曲一千多首。

伴奏音乐分文畔和武畔两部分,即管弦乐和打击乐,文畔伴奏主要器乐是二弦、扬琴、椰胡,俗称“三大件”。武畔伴奏的主要器乐为司鼓、在整个乐队中起到指挥的作用。

潮剧以抒情、柔媚、明快、幽默见长,这些特点来源于潮汕的气候、特产、风土、人情等,与潮汕工艺、潮语、潮乐、潮菜、潮州工夫茶等等的人文传统也息息相关。

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荔镜记》是闽台最古老的歌仔册“四部系”,作为潮剧第一个剧本(即明嘉靖《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和“台湾歌仔戏第一剧本”(据《台湾电影戏剧史》记载),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场景、语言、风俗和审美观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闽台地区广为流传,深受民众喜爱,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俗文化的研究。

文化一般有雅俗之分,雅文化多存在于殿堂,俗文化则存在于民间,但这二种文化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界线,所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被喻为“大俗大雅”的潮州文化,其载体多数存在于民间,即通常所谓的俗文化,而这部分文化恰恰少见史籍之记载,主要倚赖民间的世袭流播,因此也往往易为人们所忽视。全国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潮剧作为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表演艺术,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