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大多数是单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里

李大嘴 大嘴读史

熟悉三国人物的读者,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国人物中绝大部分都是单字名,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赵云、张辽、曹仁、周瑜……

复姓不算,比如诸葛、司马、夏侯什么的,表字不算,比如孟德、公瑾、云长什么的。

比较有名的两字名,邢道荣、武安国,是演义虚构的人物,黄承彦可能是以字为名,两字名的凤毛麟角,而且几乎都是龙套。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追根探源,造成这一现象的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里。

西汉时期,两个字的名字还是比较多的,周亚夫、李延年、隽不疑、萧望之、范明友、韦玄成、张释之等等。

但到了王莽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为了巩固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统治,王莽高举起所谓“新政”的大旗。

王莽的“新政”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改名字。官名要改,地名要改,称呼要改,人名当然也要改。

关于人名,王莽的政策是:禁用“二名”,不许取两个字的名字。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王莽不仅希望在汉族人群中执行自己的“姓名法案”,还希望在少数民族中也有一定的市场。王莽派出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单于拥护并且执行这一法令。当然,只要听话,赏赐没问题。

匈奴单于囊知牙斯领会了王莽的精神,改个名字有啥大不了的?也不会少块肉,有赏赐才是最实惠的,单于立马上书称臣,改名为“知”。

王莽的“新政”一方面是营造新气象,一方面是树立自己的权威性,但实际上是在瞎折腾。

王莽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

要推行“新政”,当然要有说法。王莽的根据是《春秋公羊传》中的“二名非礼也”。

孔子在修订春秋时,说到“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然后《春秋公羊传》为这句话作注解的时候说:“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意思是仲孙忌本来叫仲孙何忌,为什么孔子写成了仲孙忌呢?是因为孔子讥讽他名为双字,所以故意省去一个何字,成为单字。双名是不符合礼法的。

为什么就不是孔子粗心大意漏写了一个字呢?或者是,孔子的典籍在传抄的过程中抄漏了一个字呢?

太牵强了。

反正不管真实情况如何,王莽是信了,并且据此下达了法令。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的长孙起先叫“王会宗”,按照王莽的法令,改成“王宗”。王宗性子急,坐在皇帝法定继承人的位置上不安分,准备抢班夺权,事情败露后,自杀身亡。

事后,王莽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诏书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二字名是不合法的,可以是一种惩罚的方式。

王宗以前叫王会宗,按照法令改了名字,现在犯罪了,剥夺享用单字名的“政治权利”,回复到不光彩的、上不了台面的二字名。

因为王莽的关系,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而一旦成了习惯,就有一种惯性,整个东汉,单字名完全垄断,占据主流地位。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三国甚至西晋时期,差不多到了东晋,二字名才开始流行。

让人纳闷的是:按理说,单字名容易引起重名,可是《三国演义》中上千个人名,居然没有一个重复的。

起名字果然有学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