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过生日 左宗棠迟到被罚 慈禧大怒:罚那个告状的

清朝名臣左宗棠一生中,共办过两件大事。第一件,先后在湖南、浙江等地与太平天国作战,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这是为清朝立下大功。第二件,率军西征平叛,收复新疆全境,威震西北,功垂千秋,这是为国家、为民族、为后世立下的大功。

在收复新疆后,清廷考虑到左宗棠年事已高,已经是70岁的老人,不宜继续留在前线作战,故将其内召至北京,担任军机大臣,管理兵部。

然而左宗棠久历外任,这是初次担任京官。因为不熟悉一些京师官场上的潜规则,左宗棠与同僚们的合作并不愉快。《清史稿》左宗棠本传记载,左宗棠在军机时,“同列颇厌苦之”,大家都不喜欢和左宗棠共事。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京官之间有一层很重要的政治关系,叫做“同年”,即在同一年的科举中考上进士。同年的官员们一般都会抱团取暖,互相抬举,类似于现如今大学同学的关系。而左宗棠是举人出身,在京中没有所谓同年,因此政治上比较孤立。

第二,左宗棠性格豪迈,但同时也比较狂傲。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入内阁、入军机,本来已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而他又丝毫不内敛,遇事不肯相让,更让有心人侧目。

第三,左宗棠虽然曾经立下大功,但毕竟年纪老迈,有时办事会丢三落四、力不从心,以恭亲王为首的几位军机大臣认为左宗棠能力不足,对他霸占着一个军机大臣的位子感到不满。

因为上面种种原因,在朝中逐渐生出了一股反对左宗棠的势力。然而,左宗棠功勋卓著,说他是大清的恩人,也并不为过。而且国家体恤功臣,本来就是让左宗棠回京养老的,若从他工作中的失误来挑刺,是没办法打击到左宗棠的。

要参劾左宗棠,必须给他扣一个大一点的帽子,最好是对太后皇帝不敬之类的罪名。在光绪十年(1884年)的万寿节,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万寿节,又叫万寿圣节,一般指皇帝的生日,不过慈禧垂帘称制,所以她的生日也叫万寿节。这一天举办仪式时,左宗棠因故迟到,没有和其他官员一起向慈禧行礼。礼部尚书延煦便上一道奏折,参劾左宗棠:

“左宗棠职居首列,鸿胪引班时,竟步出乾清门,不胜駴诧!国家优礼大臣,宗棠被恩尤重。纵捐顶踵,未报万一,乃躬履尊严之地,绝无诚敬之心。如曰遘疾,曷弗请假?而必故乱班联,害礼负恩,莫或斯等!”

这样一来,左宗棠就顶了个大不敬的罪名,怎么罚也不为过。光绪下旨将这件事交部议处,最后判处罚左宗棠俸禄一年。

在宗室王公中,醇亲王奕譞本是管理神机营事务的,因此对带兵打仗,收复失地的左宗棠最为敬重。得知左宗棠被罚的消息后,醇亲王气愤不已,亲自上疏弹劾延煦,要为左宗棠讨回公道:

“宗棠之赞纶扉,特恩沛自先朝。煦何人斯,敢讥其滥!且宗棠年衰,劳苦功高。入觐日,两宫且许优容,引礼时偶有失仪,礼臣照例纠之可已,不应煦一人以危词耸上听!”

慈禧本来就感念左宗棠的功劳,并不想因为这点小事处罚他,但苦于当时大臣之中没人帮左宗棠说话,慈禧不敢擅作主张,只能罚左宗棠俸禄一年,算是做个样子。

如今醇亲王奏折一上,慈禧也终于有了发作的理由,下旨严斥了告状的延煦,说他“肆口妄陈,任情颠倒”,污蔑国家功臣。最终延煦也被交部议处,罚了一年俸禄。

自此之后,朝中官员不敢再随意议论左宗棠,但左宗棠总觉得自己与京城风气格格不入,多次请求将自己外放,到福建督师,与法军作战。可惜左宗棠年纪老迈,已无力主持大局,终因中法战争中清廷“不败而败”,悲愤交加下病逝于福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