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过眼神,你是这样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名朱耷,生于明末,长于清初,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而八大山人的名号为他晚年时候常用,

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

形同哭之笑之,

似乎是寄托他自己对自己一生遭际啼笑皆非的痛苦情怀。

八大山人署名1哭之,笑之所为何?

朱耷原为皇族贵胄,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长在宗室家庭的他,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十六岁偷偷参加科举便中秀才,却在考中秀才的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明朝灭亡,遭遇亡国之痛,从皇族后裔一下子变为前朝余孽。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轴 纸本 成交价8400万元

他弟弟朱道明也是一位画家,风格跟他相近,粗犷豪放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趣的是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并且巧妙地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如果不仔看,三字拆四字,像极“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清朝誓不屈服的心情,兄弟二人署名第一个字,一用牛,一用八,组合起来,恰好是明的他们的皇家姓氏朱,如果巧思,实在用心良苦。2给世界一个白眼又如何

改朝换代,

对每一个传统文人来说,

都是一次难以言说的精神重创,

而对八大山人来说,

作为明朝的皇室后裔,

又多了一层更为内在的心理伤痛。

他痛恨这个世界,痛恨他遭受的苦难,

但他无力回击,无力抗争,

所以画了一群能以白眼相回的动物。

来几组你们自行感受

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换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

——余秋雨

也许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

他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也许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欣赏更多八大山人作品

请收看山东有线高清电视美术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