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你知道吗?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祖父,被尊为宣皇帝。在三国纷争多变的政治舞台上,他可以和曹操、诸葛亮并称无愧,都是第一流的谋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司马懿出身一个高级士族家庭。从他曾祖父到其父亲,都是显赫一时的大官。青少年时代的司马懿,就得到了名士们的品评赞誉,如大名士崔琰说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另一大学士杨俊断言他是“十分之器”,足见其在社会上颇有名望。后来他有点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当曹操官为司空时,为了争取士族、名士支持,便召用司马懿做官。司马懿称有麻风病,回绝应召。曹操做了丞相后,便强迫司马懿,司马懿害怕被杀才勉强应召,官为文学掾。开始曹操并不重用司司懿,但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办事仔细,勤勤恳恳,并以明确表态支持曹操篡汉称帝而逐步获得信任。在曹操称魏王之前,因佐助曹丕,司马懿和曹丕的关系很好,常与他游山玩水,并为曹丕篡汉出谋划策,深得太子信任。

公元225年,曹丕统兵征吴,司马懿留镇都城洛阳。曹丕回洛阳,司马懿又留镇许昌,成为曹丕的重要助手。公元226年,曹丕临终时,又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司马懿成了魏国的重要谋臣,又是独挡一面的军事领袖。由于他在拒蜀和防吴中战功显赫,官升大将军,又迁太尉,掌握了魏国军权,成为魏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曹睿临终时,他又受遗命与曹爽共同辅佐幼帝齐王曹芳。

司马懿于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曾两度领兵在祁山和五丈原抗击蜀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就单方的状况来说,蜀军有10万人,魏军大约在20万左右,魏军占相对劣势。诸葛亮率蜀军孤军深化,路远且险,军粮供给非常困难;而魏军的面前就是屯田基地,军粮充足。但诸葛亮擅长治军,运筹帷幄,蜀军经过临时北伐预备,训练有素,故从战力来说,魏则逊蜀一筹。在这种状况下,魏与蜀若采取速决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若据险据守,以逸待劳,防止决战,拖垮蜀军,则可稳操胜券。魏明帝对这种战局非常清楚,所以当司马懿领兵顺从诸葛亮时,魏明帝就向他下令:“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失意,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深谋远虑的司马懿当然洞悉事先的战局态势,因而他非常坚决地执行魏明帝这一作战方针,虽然他的将领挖苦他“畏蜀如虎”,诸葛亮甚至送巾帼装饰,嘲笑他象女人一样懦弱,但司马懿一直不随便与诸葛亮交锋。爲改变部将急于求战的心情,他假装大怒,向朝廷上表恳求决战,实际上是想让朝廷出面制止部将作军事冒险。果真,魏明帝迅即派大臣辛毗赶到前线,坚决制止魏军出战。在司马懿这种坚壁不战的作战方针下,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筹莫展,终因劳累成疾,病死军中,他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而魏军却在司马懿坚壁进攻战略指点下,获得了抗击蜀军北伐的成功。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对立曹魏政杈,并诱惑鲜卑对魏停止侵扰。第二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带领4万大军远征辽东,出征前,明帝曾问司马懿有关消灭公孙渊的谋略。司马懿对这场战役早已运筹帷幄,心中有数,对魏明帝的提间对答如流。

司马懿率兵进入辽东后,公孙渊派步骑数万在辽水东岸的辽隧(海城县西)坚壁拒魏。司马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强渡辽水后,不攻辽东军的阵营,而直指公孙渊的老巢襄平,辽东军大惊,弃离壁垒前往堵截魏军。司马懿纵兵迎击,三战三捷,辽东军退保襄平,魏军进而围之,昼夜发起固守。辽军城中粮尽。军心涣散,争相逃跑,魏军乘胜追击,杀死公孙渊,占领襄平,远征辽东以大胜告终。司马懿除掉曹爽集团后,独掌了曹魏的地方大权。但是,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还有一些曹魏政权的支持者,他们拼死对抗司马氏集团,掀起好几起武装叛变活动。公元251年,魏太尉王濬阴谋立楚王曹彪于许昌,希图推翻司马懿控制的洛阳政权,但计策泄露。司马懿亲率大军前往,这年8月,司马懿病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在魏专政。

司马懿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戎马生涯中度过的,在他所指挥的战役中,大都能进退自如,获的成功。也正是由于他的诸多战绩,得到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孙权说:“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唐太宗对司马懿所指挥的平辽战役也极佩服,誉之爲“兵动若神,谋无再计。”这些评论大体契合历史的现实。由此去看司马懿的一生应该说是为完成国家统一而奋战的一生。至于他在政治中常常玩弄阴谋和在平辽东战役及之前与曹爽集团斗争中屠戮过多,这都是剥削阶级凶残实质的表现,总体质量方面的优劣,不应是论定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并不影响对他的历史功劳作出恰当的肯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