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十六坊】明代温州有个“学霸”,连中武举“三元”,号称“武诗书”三绝,让永昌堡王家拳名扬天下

最近正值开学季,一批学子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温州三十六坊”今天和读者们聊聊古代温州的学霸王名世——他以“武三元”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正式的科考有三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第一名称状元。这三场考试中,都得第一名,叫“三元及第”,如果连续考第一,就叫“连中三元”。

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参考的人数众多,如宋太宗淳化三年会试,“是岁诸道举人凡万七千余人”,要在1.7万人中挤“独木桥”夺魁,难度可想而知。除非遇上皇帝喜庆下诏加开科考,称为“恩科”。

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产生过数百万名举人,近11万名进士,状元却只有区区700多名(也有说500多名或800多名)。能够次次考第一,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者,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能“三元及第”的人,当然就是不折不扣的学霸了!

而有据可考的“三元及第”者,据说只有17人,与温州有关的就有两人(是不是特别值得骄傲啊?!):一位是唐朝的“文三元”张又新,公元814年状元及第,当时人叫他“张三头”,公元825-827年曾经在温州担任过刺史,在温州留下不少诗作(下次有机会再详细说说他);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明朝的“武三元”王名世。他也是温州科举史上唯一连中“武三元”者。

1

中国历史上四位“武三元”之一

王名世(1567-1646),字史(时)可,号翼宇,永嘉县永嘉场二都英桥里(今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人。

王名世出身仕宦之家,他的祖父王德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三甲第143名。王德有两个儿子王如珪、王如璧,王如珪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曾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市)知县、礼部主客司主事(正六品)。王如璧(1548-?),荫袭锦衣卫副千户,历升江西都司、锦衣卫指挥。

王名世是王如珪之子,从小受良好的教育,攻读经史,勤习武艺,善骑射。

▲“武三元”王名世的故居

清人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武三元”:“明代三元惟商文毅(商辂)一人,温州则有武三元。永嘉王名世,万历丁酉(1597)顺天乡试,戊戌(1598)会试,廷试皆第一,官锦衣千户。刚介不避权贵,精通经史,善画工诗,手不释卷,时称为文武全才。”《万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乾隆温州府志》等对此都有记载。

▲状元及第匾

有学者研究称,中国历代连中“武三元”的只有4个人,即明朝的尹风、王名世和清朝的王玉殿、顾麟。王名世是明朝武举第二位“武三元”,此科武举会试主考官是范淳敬和翰林院编修、著名学者袁宗道。

王名世中举后名震全国,历官锦衣卫千户,升左堂东宫侍卫,封明威将军。

相传王名世中“武三元”后,温州府城内曾建有“三元坊”纪念他,可惜时间久远,随着城市的变迁,现在已经找不到相关地名了。王名世的故居今在龙湾永昌堡内状元里18号的状元府第。

2

文武双全,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王名世秉性刚强忠直,不媚权贵,有直道君子之风。有资料说他不但武艺超群,而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善诗工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王名世的史料不多,张如元等人校补的《东瓯诗存》卷二十六收有王名世作的七律诗四首。他曾写有一首《江心寺》诗云:“中川古寺似(即)扁舟,画栋雕甍水面浮。龙护(攉)法门云拥座,鲸吞影塔月窥楼。排空雪浪沿青嶂,拔地冰厓障浊流。却笑萍踪方万里,携尊何日得重游(钓游何日复兹丘)。”

▲乾隆《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南宋“科名之盛”书影

王名世中武状元后,官居锦衣卫千户,他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记载甚少,但有记载称,他曾被牵连到发生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秋的“妖书”事件中。

事件的起因是万历皇帝迟迟不肯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而朝臣们又以道德伦常要求万历皇帝不得废长立幼、以第三子也就是万历的宠妃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经过长达十年的僵持,万历皇帝不得不妥协,但在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的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把河南封给他。为此,京城出现了很多极富煽动性的小册子和传单,其中尤以“妖书”《续忧危竑议》最有影响。当中提及王名世是郑氏和内阁大臣朱庚手下的九个文武大臣之一。王名世此后如何,史书则鲜有记载。

▲永昌堡

王名世以武功闻名于世,后人认为,他为永昌堡王家拳的继承、发展和内容的丰富、创新作出了贡献。有人评价,“永昌堡王家拳不仅有完整的技术体系,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武术精神,它的美是一种外儒内道、天人合一的美,是武德、武技、文化、精神的和谐统一。

3

祖父王德是抗倭英雄

王名世虽贵为“武三元”,但他还不如其祖父王德在家乡的名气大。据《永嘉县志》忠义卷记载,王名世之祖父王德,字汝修,号东华。少年时便英气异常,抱负远大。弱冠即登嘉靖十七年进士,授东昌府推官,勤政有能。父亲去世后守孝三年,补大名府推官。在任期间,甄别河南滑县大盗劫案,释放了很多被诬陷的良民,逮捕了十数个真凶,受到滑县百姓的一致颂扬,他们自愿为王德立祠建碑。王德也因此被晋升为户科给事中。

▲永昌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北方鞑靼族首领俺答率兵围困都城,王德屡次陈说军国大事,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均被上司采纳。当时所有城门全都关闭,连避难的人也不准进入,哭声、喊声连成一片,王德出面说情,百姓才获准入城。俺答兵退后,朝廷命王德去山东招募上兵,所募全是骁勇善战之士,为诸道招募之最。回到朝廷时,吏部尚书李默对王德投报名帖时的傲慢态度十分恼怒,遂将王德调出为广东按察使佥事,兵备岭南。王德又因与广东巡抚有矛盾,不愿献媚奉承,谢病辞官回乡。

回到家乡后,遇到倭乱,王德将母亲安置在城中,拿出全部家财招募勇健之士,保卫家乡。嘉靖三十七年(1558)夏,倭寇自梅头入侵,大肆劫掠,王德偕族父王沛督义兵抗击,倭寇乘夜逃窜。不久,一艘船舰突然来犯,王沛及族弟崇尧、崇修将其击败。不多时,倭寇复至,王德带领部下追击到龙湾,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义兵战败,王德亲手射杀数贼,直至骂贼而死。自此,倭寇再也不敢侵扰该城。朝廷知道这件事后,赠王德太仆寺少卿,世荫锦衣卫百户,立祠曰“愍忠"。王德死时年仅42岁。后王氏族人王叔果、叔杲兄弟发起修建永昌堡以抗倭,永昌堡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