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

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

为什么呢?

从儒家传统观点来看,"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确有着颇为深厚的"理论基础"。《论语·季氏》中提出过"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国自古有"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这前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写攻城破狱,打家劫舍,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这便是所谓"少不读水浒"。

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看看三国有什么要紧的?难道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像钱锺书在《围城》里形容老头子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烧起来没救?还是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个个变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说要变曹操早变了,何至于到老了看了三国后再变?

《三国演义》讲的是群雄逐鹿、帝王权术,百年间的宏图伟业中满载着阴谋阳谋,名为小说倒更似兵书,毛泽东外出时常随身带着一套《三国演义》便是明证。如此看来,《三国演义》的谋略指向家国天下,这既是大志,也是大欲,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份志与欲无疑太过于沉重。,三国中的计谋可谓是招招制敌,能够让人直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人到了一定年纪,再看三国不免会让饱经风霜的老人从中或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经历而愤恨不已,或会学习其中的一招一套来报复别人,这都不是什么美事,为此老时不建议读《三国》。

而所谓的"少不读水浒"则是有着另外的用意,水浒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北宋徽宗时期的农民起义,他们聚义于梁山泊,以此来对抗当时腐败的北宋王朝,特别是其中很多的故事情节写的是让人血脉喷张,只是从文字中就能使人慷慨激昂。而人在少年时,本身遇事就容易冲动,看了《水浒传》中好汉们的事迹,更容易让人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此有了少不读水浒的说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