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从不服输 为何曾国藩去世 他却承认自己不如曾?

清朝的曾国藩和左宗棠,为平定太平天国的两位功臣,两人一时瑜亮,时人并称为“曾左”。

曾在前而左在后,第一是因为曾国藩年纪较长,第二是因为曾国藩科名较高,第三是因为曾国藩出仕较早。

实际上,当年曾国藩官居卿贰时,左宗棠还是个籍籍无名的举人。后来左宗棠得以出任浙抚,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还是出于曾国藩的举荐。

若是换了别人,自己曾当过曾国藩幕僚,又承蒙举荐,完全应该自谦为门生。但左宗棠偏不肯屈居人下,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人信稿中,都要和曾国藩以兄弟相称。

也许左宗棠打的算盘是——最好我们各论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

上面开个玩笑。其实对左宗棠的傲气,曾国藩没有太过排斥,并不以此为侮,依然保持信任与合作的态度。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曾左二人彻底闹翻,至死不通书信。

故事发生在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天国之时,洪秀全幼子趁城破之时外逃,曾氏兄弟认为,一个小小稚子,在乱军中存活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向朝廷上报,说伪幼天王已经自尽而亡。

而实际上,幼天王在残部的保护下,突出了湘军的包围圈。在他们路过浙江时,当地官兵发现了其踪迹,左宗棠也把这一情况报告了朝廷。

当时左宗管辖浙江,本来也归两江总督所节制,而左宗棠却在没有知会曾国藩的情况下,越级上奏,导致曾国藩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为此,曾左两人接连向朝廷上奏,指责对方妄言。清廷担心两位封疆大吏不和,会影响军心民意,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措施。但曾左二人就此结下不解之仇,断绝了往来。

有人说,曾左两人不和,是故意演戏给清廷看,防止朝廷对汉人坐大起了戒心,其实这是属于过度解读了。两人反目成仇,确实是因为之前伪幼天王一事起了芥蒂,加上后来曾国藩还拿左宗棠开玩笑,把他比喻成“跋扈富将军”,才导致了断交的结局。

左宗棠认为,明明是曾国藩贪功瞒报,自己实话实说,何错之有。而曾国藩却认为,“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彼乃罪我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曾国藩一辈子最看重诚信二字,而左宗棠却说他说谎,这让曾国藩很难接受。

其实当日湘军围攻金陵,在前线指挥的是九帅曾国荃,曾国藩在后方坐镇。所谓伪幼天王一事,很可能是听信了手下的瞒报,没有查实,才导致了曾左二人反目的结局。

曾左两人断交之后,左宗棠曾一度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如《庸庵笔记》记载,左宗棠在准备西征时,觉得曾国藩很有可能利用其两江总督的权力,对西征战事进行掣肘。左宗棠常常对人说:“我既与曾公不协,今彼总督两江,恐其隐扼我饷源,败我之功也。”

但实际上,曾国藩不仅全力筹集左宗棠西征的粮饷,让他无后顾之忧,还派出手下刘松山一军随同西征,助楚军一臂之力。《庸闲斋笔记》记载,当曾国藩听别人说起左宗棠进军布置如何周详,并且评价左宗棠“朝端无两”(在朝廷里找不到第二个)时,曾国藩还盛赞道:

“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君谓为朝端无两,我以为天下第一耳!”

曾经有一个段子,说左宗棠有一天问侍从,说为什么大家都称他们为“曾左”,而不是“左曾”,侍从回答说:“曾公眼里有左公,左公眼里却无曾公。”从曾国藩能够不计前嫌,全力在幕后支持左宗棠的事业来看,此言确实非虚。

左宗棠虽然表面上不肯与曾国藩言和,但西征时曾国藩在后方筹饷的举动,他确实能看在眼里,内心里实际上已经放下芥蒂。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去一挽联,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君子之交,和而不同,于斯可见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