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钦天一阁:递传最久,名扬华夏(下)韦力撰

如今,我来到天一阁门前时,眼前所见的情形跟赵万里先生所言基本相仿佛。只是这里的书库早已被迁走,无法看到他所说的“炊烟”。但楼前的水池以及假山上的小亭依然存在,显然小亭经过了加固,绝无坠毁之虞,只是假山上青苔遍布,走在上面脚下打滑,故而登往假山的小径也被拉线拦了起来。而饶主任网开一面,拿走遮挡物让我登山拍照,只是他一再嘱咐我小心滑倒。站在小山之上,可以看清楚天一阁完整的外观,其实从格局上看,天一阁与《四库全书》七阁并不相同。而此前赵万里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细察阁的建筑方式,和其他宁波住宅,并无多少不同之点。所用材料,简陋非凡。消防设备,简直等于零。和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规模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了。我不信文渊阁是模仿着天一阁盖的。”

只能站在门口探看

既然如此,难道皇帝的下令也没有起作用吗?以我的观察,因为《四库全书》部头庞大,所以《四库全书》藏书阁的建造者作了变通,表面看四库七阁也像天一阁那样是两层建筑,然而四库七阁的里面则做成了明二暗三的格局。从这个角度而言,四库七阁与天一阁相比,并不只是体量上的差异,其实建筑结构也完全不同。

严肃的范钦

藻顶

一楼布局

几次前来天一阁都未能登楼,其实天一阁能够得以长久保存,更多者则是天一阁所下的铁律。正如赵万里在文中的所记,范氏子孙无故都不能登楼,那外人想来此看书则更无可能。难怪历来能够登上天一阁看书之人都以此为荣,几乎每人都会郑重地把登楼之事写入文中。我数次前来天一阁,却未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当然心有不甘,于是斗胆向饶主任提出了这个非分之想。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带我走到楼的侧旁打开一把铁锁,而后顺着楼梯终于登上了天一阁。

此刻我想到了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此之前,黄宗羲、阮元等大儒都曾在此楼上徘徊,而我脚踏他们的足迹,虽然无法把酒临风,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喜洋洋则的确存在。

开锁登楼

为了此阁的安全,今日天一阁中未曾安装照明设备,故饶主任打着手电带我登楼。在楼梯间的侧墙上,看到了登楼的严格规定,骆兆平在《天一阁藏书管理的历史经验》一文中讲到了天一阁在防火方面所动的脑筋:“天一阁建造在范氏住宅的东面,远离灶火。阁前的水池,相传与月湖暗通,池水终年不涸。清康熙四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请来能工巧匠,在池旁堆筑假山,种植树木,保持水土。阁的四周都有空地并建筑围墙,起到了隔绝火种的作用。同时还严禁烟火入阁,在楼梯边挂着一块‘烟酒切忌登楼’的大字禁牌。清末缪荃孙随宁波太守夏闺枝去天一阁,后来他作记云:‘范氏派二庠生衣冠迎太守,茶毕登阁,约不携星火。’足见其防火制度之严,连当地的太守也不许违背。”

到如今,那块“烟酒切忌登楼”的禁牌依然挂在那里,在手电光的照射下,顿时弥漫起庄严肃穆之情。好在我不吸烟,故登楼既无烟也无打火机,但饶主任在登楼之时还是向我确认了此事。

民国时制作的窗棂

警示牌

虽然天一阁楼上的情形我已看过不少的照片,但今日眼前所见依然给自己以震慑。楼上是一个大通间,书柜一排排地排列在木质地板上,其摆放方式乃是形成了多个凹字形,每个书柜上写着一个字,以此来做编号,而正中的位置则挂着“宝书楼”的匾额。承蒙饶主任美意,他让我坐在此匾下的太师椅上给我拍照,遗憾的是这里灯光太暗,故拍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这让我登楼的荣耀略减了一分。

阁楼下的书架

二楼上的告示

饶主任告诉我,天一阁原藏之书已经放到了书库,这里面盛放者只是一些变通本,而我注意到每个书柜的上下文放着一块太湖石。饶主任说这是英石,其作用乃是吸收潮气。据说天一阁建造之初,此物就已存在,然而我用手触摸该石,并未感到石头上吸满了水。而饶主任则称,英石能够吸水只是传说,他也觉得此物并未有防潮作用。然而这却是天一阁留存下来的原物,其文物价值自不待言,所以在每橱之下依然摆放着英石。冯贞群在《芸草避蠹英石收湿之说》一文中称:“英石阁中见存一十七方。”既然是见存,则可说明原本的英石数量比现在还多,并且该文中还引用了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中所写之诗:“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辟蠹鱼。今日椟存珠已大,我来翻撷但唏嘘。”袁枚在此诗的小注中又写道:“橱内所存宋版秘钞俱已散失,书中夹芸草,橱下放英石,云收阴湿物也。”

二楼为大通间

书橱下的英石

二楼正中

宝书楼匾额

看来当年天一阁的防护措施除了英石还有芸香草,关于天一阁的芸香草,历史记载中有一个凄美的故事。谢堃在《春草堂集》中称:“鄞县钱氏女绣芸,范茂才邦柱室,丘铁卿太守内侄女也。性嗜书,凡闻世有奇异之书,多方购之。尝闻太守言,范氏天一阁藏书甚富,内多世罕见者。兼藏芸草一本,色淡绿而不甚枯,三百年来书不生蠹,草之功也。女闻而慕之,绣芸草数百本犹不能辍,绣芸之名由此始。父母爱女甚,揣其情,不忍拂其意,遂归范。庙见后,乞茂才一见芸草,茂才以妇女禁例对,女则恍如所失,由是病。病且剧,泣谓茂才曰:‘我之所以来汝家者,为芸草也。芸草既不可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

另一块匾额

这真是一位奇女子,她竟然也爱书如骨髓,此女听闻到天一阁藏书丰富,并且此阁中有一种芸香草可以防虫,这让该女十分羡慕,于是她开始用刺绣的方式来绘制芸香草,竟然做了几百件之多,所以她被人称为绣芸。她的父母很明白女儿的心情,于是把她嫁给了范家后人。此女本以为嫁给了范家后人就可以登楼内看书和见到真正的芸香草,等她出嫁后才明白,天一阁禁止女眷登楼。这是绣芸绝未想到的结果,这个打击她无法承受,由此而得了重病。她跟夫君明说,自己嫁入范家就是为了看真正的芸香草,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果,她觉得此生不能看到芸香草活着也没有了意思,所以她提出自己死后希望葬在天一阁旁边,以便让她能够长眠于芸香草的附近。

楼上的防盗窗

这样的故事读来令人大感唏嘘,芸香草竟然如此之神奇,然而赵万里却认为此物并不能起到防虫的作用。他在《纪略》中写道:“我们发现好几个柜子里都有蠹虫,因此对于传统的保存图书的秘诀,发生疑问。故老相传阁里的书全部夹着芸草,可以防蠹;柜子下镇着浮石,可以吸收水分。这完全是神话。其实天一阁所谓芸草,乃是百花除虫菊的别名,是一种菊科植物,早已失了它的除虫的作用。浮石不知从郭外哪个山里搬来的一种水成岩的碎块,并无什么吸收空中水分的能力。”

赵万里说,芸香草早已失去了除虫的作用。那至少说明不等于当年此物没有用,但这种芸香草产自哪里,骆兆平在《天一阁藏书管理的历史经验》一文中说:“天一阁藏书中所夹芸草从何而来,前人没有记载。”但是以此物来驱除书中的蠹虫,则是古人早已言之,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明确地称:“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

登上假山下望

假山上的小亭

天一阁乃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南方潮湿,这样的建筑显然难以保持久远。其实我所登临的天一阁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翻修,今日所见应该是民国时所作的整体维修。民国二十四年,相关部门对该楼作了系统维护,《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第三卷第六期刊有《修建天一阁初步工程记》一文,此文中有如下段落:

此阁式样一切仍其归式,新配木料多用花梨、杉木、银杏之类,绝未加入洋松。钩阑改用乌老雅绿石,堂前门及后挂面,俱加菱窗。中问照壁门八扇围屏式,前刻黄梨洲《天一阁藏书记》、后刻全谢山《天一阁藏书记》。阁下藻井,特请画师袁建人先生手绘,其彩色图案仿宋李明仲《营造法式》,为海内绝无而仅见者。前后园林假山,亦均修改完毕,恢复旧有九狮一象之状,补植花木多种。前池石上、加凿天一池三字,集纪泰山铭八分书,以慰司马之夙志。

北书库

北书库内景

书橱内的摆放方式

参观完天一阁,饶主任带我接着去看书库,在这里看到了一排排的书架。其中也有一些展柜摆放着一些家谱,以此来让游客参观。而真正的库房则在另一座楼上。进入库房中,看到这里墙的两侧摆放着多台除湿机。饶主任说,南方湿气重,除湿是保护好藏书的必要条件,而这里的书柜则全部为特制的红木柜,每块门板上都刻着天一阁的字样。饶主任打开一橱书让我观看,这些书基本上没有函套。因为南方潮湿,糊制函套的浆糊很容易成为蠹鱼的美餐,故南方之书基本不做函套,而是以木夹板代之。但眼前所见之书,木夹板也少有使用。以我的猜测,这是为了让书更加利于透气之故。

另一座书库

书库内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些小的白布包。饶主任告诉我,里面放的就是芸香草,这是他们从云南特意定制的。我随手拿起一包来,果真散发着浓重的气味。但我对这种气味却颇为喜爱,既然我喜欢闻,难道虫子就讨厌它吗?当然我不是蠹虫,我无法体会它们的感受。尽管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的气味也算是一种美,而虫子为什么要讨厌它呢?看来,这只能用道不同不相为谋来解释。

书橱式样

书橱可以两边开门

芸香草

藏书目录之一

除湿机

参观完书库,饶主任带我继续探看天一阁博物馆的其他建筑。而在一个院落内,看到了尊经阁,天一阁院内何以有了府学的尊经阁,骆兆平在《始末》一文中写道:“在天一阁后假山之北,‘有平屋数间,系他姓租地建筑者,最后则有旷地一方,杂列浮厝’。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即征购房屋,平整土地,将府学尊经阁移建于原民房处,以作阅览图书之所。”

尊经阁

尊经阁内景

如此说来,当年的天一阁还住有其他的居民,自民国年间开始,相关部门逐渐将天一阁附近居民搬离,而整个天一阁的范围才逐步扩大。如今的尊经阁也布置成了会客厅的模样,而阁的侧墙上则镶嵌着一些古代刻石,饶主任介绍说,这些碑石因为石质不好,再加上前些年宁波空气中的酸度太高,使得这些碑石出现了剥落,馆里正在商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便让这些古老的刻石保存得更加久远。

拓碑雕像

墙上的碑石

此后饶主任又带我参观了“藏书家捐赠与天一阁藏书发展”。近几十年来,有许多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捐给了天一阁,比如张季言的樵斋、朱鼎煦的别宥斋、孙家溎的蜗寄庐、杨容林的清防阁等等,这些书全部汇到了天一阁中,正如本展览的题目——百川归海,这也足见天一阁影响力之大。而天一阁的管理者也不忘这些捐赠者为天一阁所作出的贡献,故辟出专室来介绍这些藏书家所作出的业绩。

藏书家捐赠展

不能忘记的先贤

古砖

百鹅亭

凝晖堂

兰亭序古刻石

此间展室的对面则为马廉先生的千晋斋,民国年间马廉回宁波休假,正赶上当地拆除城墙,他从中得到了一批古砖,而后他将这些古砖的一部分捐给了天一阁,如今这些砖有一部分陈列在展室之内。

千晋斋

融为一体

而后我们又参观了其他的一些展室,虽然几次参观天一阁,但每次都不像今天这样彻底。一上午走下来,我看到了多处曾经未曾踏足过的地方,最后又穿到了我上次讲座的状元厅,而在这里又看到许多学生围着水池拍照嘻笑。学校能够组织学生来参观天一阁,说不定在多年之后这些孩子中就能诞生出一位重要的藏书家,而这也正是希望所在。

宁静的水池

地方志馆

古代藏书楼复建于此

再次来到了状元厅

未来的希望站在了状元厅前

饶主任告诉我,天一阁的藏品十分丰富,这里不仅有着许多珍本善籍,同时还藏有字画以及其他文物,就数量论,天一阁的藏品在浙江能够排到前几位。但可惜的是,天一阁地方有限,无法让参观者看到更多的珍藏。为此,馆里正努力地跟有关部门协商,希望能扩大面积,专门盖起一所面积较大的展览馆,而同时此馆也兼有讲座功能。这真是一个好的想法,毕竟天一阁乃是中国最著名的藏书楼,期待着它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以便让世人真正地体味到中国历史悠久的藏书文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