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凿壁偷光”的那个孩子长大后竟成贪污犯,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小时候在课本里学过许多成语故事,比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凿壁偷光”,这些简单的故事可以教给孩子们深刻的道理。今天给大家讲讲“凿壁偷光”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子,十分热爱读书,于是没日没夜的读,但是小时候家里穷呀,没钱买蜡烛,于是就偷偷的把隔壁人家的房间墙壁敲了一个洞,借着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光看书。

这种做法我们不是很提倡,毕竟凿别人家墙壁总是不好的。但是这也展现了这个小孩子热爱读书的精神,于是经常被当做正面教材来教育学生。小时候我们只要是不好好学习,老师就给我们讲“凿壁偷光”的故事。

那么这个小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呢?

这个小孩名叫匡衡,出生在西汉汉宣帝时期,匡衡的一生是很励志的。匡衡家世代务农,但是他喜欢读书,于是发生上面讲的“凿壁偷光”的故事,而且还去有钱的人家做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匡衡读书十分勤奋,尤其喜欢读《诗经》,对其理解也十分透彻。在当时的儒学界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听匡衡说《诗经》能使人心情舒畅。

而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对《诗经》理解透彻的匡衡在汉朝很受欢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很吃香。而当时还是太子的元帝十分爱好儒术,尤其偏爱《诗经》,对匡衡也十分赏识。

而后汉元帝即位,任命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当时汉朝国都长安正发生天灾,百姓生活贫苦。而当上郎中的匡衡上书给汉元帝,引用《诗经》中的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来表明上行下效之意,元帝听后大加赞赏。

之后的匡衡在任职期间,以《诗经》为据,多次上疏向汉元帝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并与元帝讨论治国之道,元帝更加信任他。而匡衡在元帝的支持下,一路青云直上,官至宰相,封为安乐侯。

可能是树到招风,当了宰相之后的匡衡,多次被人弹劾,但是由于元帝对他的信任,别人也动不了他。之后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汉成帝与匡衡没什么交情,于是决定彻查到底。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匡衡真的贪污了。在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时,匡衡的封地本来为31万亩,而匡衡利用地图绘制时的小失误,非法多占了4万亩地。成帝知道后大怒,于是匡衡被安了一个“专地盗土”的罪名,被贬为平民。

成为平民后的匡衡回到家乡,自己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又过了几年,匡衡在家乡病死。

对此,你怎么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