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智谋超人,为何收两个“窝囊废”徒弟,谜底揭开很多人都落泪

孙膑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主要记录于《孙膑兵法》中。其实,提到孙膑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小学课本中的代表性人物。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运用智慧,轻易地取得了赛马的胜利,让大家佩服。但为何如此聪明之人,竟会收两个“窝囊废”徒弟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孙膑的徒弟时,我们还需从一场降匪战争讲起。战国时期,李睦和袁达占领孤山为王,他们经常带着手下无恶不作,打家劫舍,搞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孙膑得到消息后,带兵前去讨伐,经过一番激烈的战争后,孙膑大获全胜,并抓到李睦和袁达。此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国有一句古话“成王败寇”。 孙膑抓到李睦和袁达后,没有将他们直接杀掉,而是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把他们降服。并将收李睦和袁达为徒,让他们在自己帐下效力。

孙膑被庞涓迫害后,他双腿以残,他带着两个徒弟,投奔到齐国。没过多久,他便受到齐威王的重视,迅速地成为“军师”。

看到这一幕后,大多数官员都会眼红,虽然,表面上大家都会和和气气,背地里,他们却默默地给孙膑泼脏水。孙膑人品好,学问高,还有军事才能,根本找不到抹黑点。于是,一些小人便从孙膑的两个徒弟下手,称孙膑的两个徒弟是“窝囊废”。

但是,为何孙膑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一笑置之,却不为自己的徒弟辩解呢?真正的原因有三点。

一、对聪明人心存戒备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孙膑曾被庞涓(非常聪明)陷害,导致身体残疾,从此以后,他便对聪明人心存戒备。

正因如此,孙兵对于心口不应之人完全没有好感,虽然,李睦和袁达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但是,两人却非常实在,毫无心机。

二、兵法是大凶之物

《孙膑兵法》是孙膑花费心血,精心编制而成的。项羽有句话这样说:剑术是百人敌,阵法是千人敌,而兵法才是万人敌。兵法可以杀人盈野,不用想,它才是真正的大凶之物。

如果,心怀叵测之人(不走正道的聪明人)得到兵法,必将会用其滥杀无辜,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还不如收几个笨学生,这样一来,自己编写的兵法,不仅能流传下去,还不会被用在“歪门邪道”上。

三、看人精准

孙膑成功在官场身退后,便到莒南甲子山孙膑洞隐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时,李睦和袁达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们辞去官职,跟随师父一起隐居。

在隐居时,李睦和袁达常伴在师父左右,尽心尽力照顾孙膑。甚至,比亲儿子做的还要周到。通过这点,我们便能推断,孙膑没有看错人。

孙膑的两个徒弟被世人成为“窝囊废”,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身上也有诚信,善良等等的“独特”闪光点。在我国古代,有才之人,都有远大的抱负,他们会为了心中的抱负,四处奔波。有才华的人留不住,反而观之,无用之人反而有大用,从这一点,我们便能看出孙膑的眼光长远,大智若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