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后,南京市民并非束手就擒,也进行了抵抗

经盛鸿教授

经盛鸿,江苏盐城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其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兼任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副会长等。从1997年至今先后出版专著有《西北王胡宗南》、《民国暗杀要案》、《辛亥往事》等代表性论文有《刘师培三次思想巨变述论》、《南京的慰安所与慰安妇》等。并担任季我努学社顾问。

在日本侵华期间,南京是日军进行血腥的大屠杀的城市,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初期阶段,南京民众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自发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爱国壮歌。

一.冒死秘藏屠城血证

1938年年初, “华东照相馆”的小学徒罗瑾在为一个日军冲洗胶卷时,发现其中有多张是日军砍杀中国军民与奸侮中国妇女的照片。他十分激愤,就偷偷多加印了几张,作为日军屠城的罪证保存起来。1940年5月,18岁的罗瑾为了谋生,考进了汪伪政府的警卫旅直属通讯队,通讯队设在南京市中心的毗卢寺的大殿内。罗瑾以为这儿较安全,就将小相片本藏在自己宿舍的床下。不料到1941年初的一天,为迎接汪精卫来训话,在检查中发现了一只来历不明的手榴弹,就在全寺进行大清查。小相片本被罗瑾的同班同学吴连凯无意中发现了。吴连凯不知道这小相片本的来历,但他立即认识到这小相片本的特殊重要意义,就将它转藏到寺内一座佛像的底座下,直到抗战胜利,才将它上交到南京军事法庭,作为审判日本战犯的罪证。吴连凯为纪念抗战胜利,改名昊旋。这两个普通南京人的壮举,正是在日伪八年统治下南京人心不死、人心不变的典型说明。

二.绝不为日伪当局做事

日本军官举行的杀人比赛

对日本当局在南京先后扶植起一个个汉奸傀儡政权,对日伪当局在南京实施殖民主义政策,对他们抛出的“东亚联盟”运动与“对华新政策”等等。但许多南京市民宁可失业挨饿,也绝不到伪政权中去工作。

例如在1937年年底,日军当局在南京拼凑扶植伪政权“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时,曾胁迫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工作的罗逸民、程调元二人,出任伪“自治委员会”的委员,企图利用他们在难民中的影响,以给伪政权贴金。但罗、程二人不愿做日本当局的傀儡与帮凶,毅然冒险逃离南京。日军特务机关组织日、伪宪兵瞥察在南京全城搜查,未能抓获。日伪当局还曾胁迫许多原南京国民政府中的普察充当伪警察,但这些人一有机会就脱掉警服,化装逃走,有一些人被日军抓回枪杀。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行为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