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要闻:天平山寻碑记

天平山寻碑记

山楂红了,酸枣红了,红薯花红了。

丰收节的前夕,天平山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满山遍野的叫上名,叫不出名的野花弥漫着山谷,与俊俏的壁立,形成浑然一体的北雄风光。

9月9日,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进入这片山水灵秀地,寻慕少林武功第一人稠禅师的踪迹。

追踪,访古,探幽。

不顾年龄的古稀,不计腿脚的不利索,穿荆棘,过丛林,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听潺潺流水,视壁立万仞,赏花红柳绿。

水是天平的灵魂。

在怪石险滩中徜徉,在山缝丛林中盘桓,涓涓细流,清澈甘爽。

步苔藓,上石阶,遇碧透水潭慧泉。

据碑记,慧泉始于东晋,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穿山越岭被百种中草药浸刷,形成了天然“大药厂”,百姓饮此水,病者得愈,弱者得康。

千百年来,天再旱,水未断,更为奇的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有“潞酒飞过天平山,香飘万里醉圣贤。”的美誉。

过石阶,上驿道。

乱石嶙峋,葱绿盎然,沐浴在深山中,汲养着天然氧吧,猪儿肥,鸡儿胖,人儿壮。

纯生态,纯天养,吃出来一定是健康。

不争斗,不暗算,猪鸡一家亲。

不抢食,不夺地,悠闲自在得。

徒步5公里,来到天平寺。

天平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2年),著名武僧稠禅师创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林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为挖掘稠禅师,证实“少林武功源天平”,我们不辞劳累,查史料,听讲述,睹碑文,找实证。

天平寺位于碧霄峰下,寺院建于百亩平坦盆地之上,六峰环绕,陡崖峭壁,峡谷幽静,胜入仙境。

自始,天平寺习武之风盛行,历史上武僧辈出,享有盛名。

据安阳马爱民教授多年研究和多次实地调查,二十多年前就首次考证出这座寺院的创始人为后来继少林寺二祖之位的僧稠禅师,引起人们的关注。

僧稠禅师,也称稠禅师。稠禅师青少年时期在邺下寺院习武修禅,由沙弥到和尚,完成了一个不断修练的出世过程。张鷟《朝野佥载》:“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入山数千里,构精庐殿堂。”

马爱民教授认为,少林二祖稠禅师,在嵩山一带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代少林高僧圆寂曾由嵩山来邺下,遍寻天平等山稠禅师所居的邺下各处山寺,寻访当年的少林二祖稠禅师青少年时期所在邺下的活动遗迹。释圆寂“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宋高僧传.唐邺都圆寂传》)

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名僧从猗任寺院主持,僧徒颇盛。

宋元祜年间(1086—1093)重修。后经历代修葺,逐步建有山门、天王殿、连云阁、天寿宫、延寿宫、大佛殿等。

现在大佛殿、山门尚存。大佛殿位于北侧,为石构建筑,石拱券顶也称没梁殿。山门位于南侧,檐廊边侧置宋元符二年(1099)《迪公和尚塔幢记》经幢,前镌《多心经》,后记迪公和尚生平。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题词赋诗,热闹非凡。

近年来,群众捐资重修寺院,古朴典雅,引人入胜。

民协副主席石博仁一幅行草“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源天平”赠与天平山景区。

向之所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怀,民协副主席李学林欣然命笔,一首《兰亭序》跃然纸上,权留天平,以作探寻纪念。

不达目的不罢休。

草草吃了一碗面,顾不上休息,顾不上饮水,就又踏上寻碑路。

图文:王长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