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本成稿、10万余张照片,海曙这位老人30年如一日寻访村史

甬派客户端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林婷婷 徐浩跃

“我们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四面环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700余年,村里有约500间清末民国建筑,还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敕书碑、孝子碑,是第三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昨天,走在海曙区古林镇前虞村古色古香的街巷中,65岁的村民虞如定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家乡的历史人文知识。

虞如定是前虞村第23代后人,被称为前虞村里“活字典”。他30多年如一日,收集、记录当地以及鄞县的历史和文化,并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打捞”湮没其中的辉煌,拍摄了10万余张照片、整理出近200本记录本,使之成为留住乡愁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

在虞如定家中,只见各种书籍堆满了书桌,书架上更是密密麻麻排满了各类书籍,这些都是他节衣缩食买来和搜集的文献资料。而他多年整理出的记录本,摞起来有1.5米高,包括《前虞村》、《宁波历史文化与虞氏》、《前虞虞氏源流》、《草席专辑》等,里面记录着当地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旧迹遗址、风俗传说等内容,分类细致、详尽全面,手持一书便可知古林的历史和现在。

翻开厚厚的村史记录本,每本册子的序言、后记以及内容,虞如定都使用彩页整理,标注关键点,还对页眉页脚、图片效果进行了后期修饰。“村史记录始于宋朝,图文并茂,可读性更强,能让后代勾忆起乡愁眷恋。”虞如定说。

谈起为何会编写村史,虞如定说,由于年代久远,前虞村很多传统、传说、风俗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怀着对家乡的特殊情愫,上世纪80年代末,虞如定开始寻访整理村史,“时间不等人,要及时‘抢救’村史,留住我们的根。”虞如定说。

“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虽然有满腔热情,但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写起。”虞如定回忆,于是他请教专家学者,根据村里的情况,花了几个月时间,初拟了编写提纲。

除了扎进档案室里查阅文书资料,虞如定还实地走访,遍访村民和历史研究者,回家深夜归纳整理。

“小小的一座庙、一座桥,甚至是一棵小树,都要反复核实过,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在虞如定的记录本中,还收录了台湾、日本的书籍中对古林镇、鄞县的评价文章。“找这些材料很不容易,不过为了准确考究历史,这些依据必不可少。”虞如定说。

前虞村有明代留下来的孝子碑、双义坊两块石碑,是前虞的“镇村之宝”和“义乡”美名的重要见证,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碑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无法阅读。当时为了将这两块碑迁至村文化礼堂,虞如定参考了26本书籍,“解码”碑上的相关文字,并通过后期技术“恢复”了碑上的文字。

除了文字记录,还要图片“配合”。虞如定省吃俭用买来相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随访随拍,将老村落的山间景色、人文风俗一一采撷入镜头。

最初几年,他戴着帽子、背着包、弯腰拍摄村里一些不起眼的砖石、老木构物件等,差点被村民误认为他要做“文物贩子”,想打老物件的主意。

虞如定记得,2016年10月,他的电脑主机出了问题,导致里面存放的3年间拍摄的近10万张照片“消失”了,这让他十分心痛。为此,他专程将电脑送到杭州、上海等地维修,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回照片。从那之后,他就留了一个心眼,每次及时地将记录下的内容复印,做备份。

虞如定说,这些村史记录本能让后代用现代的方式“对话”历史,了解历史,传承历史。“地方文化不可复制,我正打算将这些记录编写成一本村史书籍,让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有来处有去处,找到精神上的归属。”

编辑:沈莉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