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老百姓为什么希望地方官员又笨又懒呢?

#是我历史君#【清朝末年的老百姓 为什么希望地方官员又笨又懒呢?】作为小老百姓,我们总是希望官员聪明能干、勤政爱民。然而你知道吗,在清朝末年,老百姓就希望地方官员又笨又懒。遇到这样的地方官员,老百姓不知道多高兴,一定要给神仙菩萨烧高香了,感谢神仙菩萨终于开眼,给他们派来了一个又笨又懒的官员了。这是清末学者陈康祺在其代表作《郎潜纪闻》里的一种说法。陈康祺,字钧堂,浙江鄞县人,1872年,32岁的陈康祺入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成为新科进士,步入官场。不过,陈康祺是一个文人气息很浓的人,性格太耿直,在官场混不转。因此,在朝廷里最高只做了一个从六品的刑部员外郎。后来外放江苏昭文知县。没做几年,陈康祺就索性辞官回家,定居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过着著书作文的闲散日子。然而,陈康祺虽然在官场混不转,但他通过多年的官场生涯,对官场中的互相倾轧、达官权贵的骄奢淫逸、清官廉吏的逸闻趣事十分了解。因此,陈康祺写了一本《郎潜纪闻》,共六十三卷,辑录了清朝时期的各种纪闻、掌故、佚事,是晚清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在《郎潜纪闻》中,陈康祺写道,老百姓最喜欢笨笨的知府、知县,“幸不甚知”。为什么呢?“知则劫富民,噬弱户,索土产,兴陋规,百姓更不堪命。”是说“聪明”的官员就会想方设法搜刮民财、欺负弱小、索要特产、兴起陋规,那时候,老百姓连命都没有了。同时,老百姓喜欢懒懒的巡抚、巡道,“幸不常巡”。为什么呢?“巡则搅驿道,折夫马,斥供张,勤馈赆,属吏更不堪命,仍苦百姓耳。”是说“勤快”的官员就会经常下乡来骚扰和盘剥百姓,搞得下面的属吏疲于奔命,老百姓苦不堪言。清朝老百姓除了不喜欢“聪明”和“勤快”的官员外,还不喜欢地方官员经常换来换去。毕竟,地方官员在一个地方搜刮很多钱财后,已经“吃饱”了。哪怕再搜刮下去,吃相也不会太难看。而一旦来了一个新的地方官员,则往往会重新搜刮一次,老百姓真是遭不住啊。因此,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一幕:地方官员转任他处,老百姓眼泪汪汪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实在舍不得他离开。这哗哗流的眼泪,其实是在悲悯自己的命运——新官来了,我们该怎么活下去啊![喵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