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马谡失街亭,被诸葛亮斩首?真实的历史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公元228年,诸葛亮认为魏国内部大乱,自己举行第二次北伐的机会到了,因为老将赵云还健在,并且一直嚷着要随军北伐,但考虑到赵云年纪已经大了,所以让赵云,邓芝做为疑军去占领箕谷,然后他自己带十万蜀军正面进攻祁山。在任命谁为先锋的问题上,诸葛亮却非要任命自己的学生,被称为“马氏王常”之一的马幼常马谡为先锋。

刘备这个人领兵打仗本事未必大,但他识人用人的本事却非常厉害,刘备在世时,对马谡就没有好印象,所以经常提醒诸葛亮,马谡属于是那种夸夸其谈的人,理论上讲的头头是道,但实践方面未必行,况且性格浮燥,指挥作战恐怕有失。诸葛亮作为马谡的老师,对他却是非常信任,所以一直没听进去。

魏国方面派出了名将张郃在街亭阻挡马谡,马谡擅作主张,不听副将王平劝告把部队驻扎在山上,却不派人守住山下城邑,张郃一看他这样安排,马上派人去断绝了蜀军取水的道路。并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蜀军士兵四散而逃,投降者不计其数。只有王平等少数将领冲出重围。诸葛亮带领军队出了祁山,却因为街亭作战失败没找到立据的地方,也只好带领大将撤退。

与此同时,赵云的那一路疑军,也遭到了曹军大将的抵抗,最终也失败而归,但因为赵云的威名远扬在外,加上赵云亲自带人垫后,所以曹军根本不敢追击,最后赵云这一路兵马完整归来。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说了诸葛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可是,《马谡传》却是说:"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可见,马谡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没有执行,马谡自己就在狱中"物故",没等诸葛亮挥泪去斩,就自己死去了。

《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的又是:"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值得注意的是,马谡是写信给诸葛亮,并不是当面对诸葛亮说话,可见,马谡下狱后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到监狱看马谡。如果两人能够见面,就没有必要写信了,那样的话,口头之言也就不一定流传下来。京剧《失空斩》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生动场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向朗传》说:"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说明,街亭败后,马谡并未主动向诸葛亮请罪,而是畏罪潜逃,向朗知情不报,犯了包庇罪,被诸葛亮免去官职。并不是小说《三国演义》说的那样,"自缚跪于帐前"。应该是让人家给捉回来的。

因为蜀军是同时分几路进攻,兵力分散的厉害,所以当魏军回击时,诸葛亮一时间无法调集大军来回援,无奈下就上演了那一出所谓的“空城计”。罗贯中在小说中先是让诸葛亮斩马谡,显现诸葛亮一心为国,不留私情的作为。又硬生生编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空城计”放在诸葛亮身上,显示其聪明才智,老罗是真够疼爱孔明同学的。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也因马谡受了牵连,受了髡刑。《晋书·陈寿传》说"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