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时代的湘州之乱

晋元熙二年 (420),东晋大将刘裕废晋自立,建立宋朝,史称“刘宋”。从此我国南方依次出现了宋、齐、梁、陈4个封建小王朝,均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历史上统称南朝(420-589)。

南朝时期的政局从刘宋时代开始,就长期地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战乱迭起,政变频仍。历代宗室藩王内讧火并,骨肉相残;骄横将帅拥兵自重,征伐不已。在这兵连祸结的100多年中,向来为天下所重的荆州往往成为历次战乱的中心或焦点,而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地区,与荆州唇齿相依,也成为交战各方的必争之地。

刘裕即宋武帝就十分重视荆湘地区的战略地位。立国之始,即封其最信任的二弟刘道邻为长沙王,食邑五千。永初三年(422)三月,宋武帝又从荆州分出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桂阳、始兴、临贺、始安10郡,重立湘州,对宋初政局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宋武帝还以其亲信将领张邵任湘州刺史。从以上三项措施,可以看出刘裕对长沙军政的重视程度。

张邵,宇茂宗,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晋末追随刘裕,忠心耿耿,有佐命之功。受命之始,刘裕按照旧制,欲为其在长沙设立军府。当时,刘裕之子刘义隆任荆州刺史,张邵深知刘氏集兵权于皇室之心,乃以“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府妨人,乖为政要”为由,予以推脱。其实,张邵意在免分荆州之势,以让刘裕放心。

张邵到长沙不久,刘宋王朝风云骤变。这年五月,刘裕病逝。次年,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杀死继位的少帝,另从荆州迎立刘义隆即位,是为文帝,而以谢晦出任荆州刺史,成为朝中徐、傅二人的外援。于是,刘宋内外大权落入强臣之手。元嘉三年(426)正月,宋文帝为挽回皇权,在京城诛灭徐、傅,又率兵亲征荆州,讨伐谢晦。谢晦起兵抗拒,宋初的第一场内战宣告爆发。

谢晦起兵后,曾虑及江南的湘州,认为湘州刺史张邵忠于宋室,“必不同己”,拟派兵一千前往袭击。其时,谢晦的谋士何承天则认为张邵意向不明,“不宜便讨”。谢晦乃致书张邵,宣布自兼湘州刺史,而命张邵为辅国将军,率兵东进。但张邵既不从命,又不回函,却派人将来书驰呈文帝,并亲“提湘川之众,直据要害”,抵御谢军。张邵居湘拒乱,不仅使湘州免除了一场兵祸,而且牵制了谢晦的兵力,使文帝讨逆之师得以顺利西进。是年二月,谢晦兵败身亡,叛乱被迅速平定。

平定谢晦之乱,刘宋政局稍安,湘州的建置随之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元嘉八年 (432)十二月,湘州一度撤销,并入荆州。元嘉十六年(439),又从荆州分立,并将长沙郡所辖的巴陵、下隽、蒲圻等县分出,另设巴陵郡,仍属湘州。元嘉二十九年(452),又罢湘州入荆州,同时将南境的始兴、临贺、始安三郡划给了广州。

文帝末年,刘宋王朝开始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湘州的重要战略意义又一再表现出来。元嘉三十年(453),文帝之子刘邵弑父篡位,武陵王刘骏起兵讨伐,并自立为帝,是为孝武帝。是年,孝武帝再设湘州,又于孝建元年(454)从荆、湘等州划出江夏、巴陵等八郡,另立郢州,横卧于荆、湘之间。至此,湘州所辖仅长沙、衡阳、邵陵、湘东、零陵、营阳、桂阳等七郡了。此时,长沙郡辖七县。元徽二年(474),名将王僧虔来任湘州刺史,以“巴峡流民多在湘土”,分益阳、湘西、罗三县沿湘江一带之地设立湘阴县,从此长沙辖八县,面积也有所扩展。

刘宋一代的内乱,在其早期和中期主要是在长江沿岸展开,而且旋起旋伏,为时较短。刘宋后期,内乱的规模扩大,并已蔓延到湘州地区,湘州的中心地带长沙也成为宗室诸王和骄兵悍将们的厮杀之地。

泰始元年(466)十二月,湘东王刘霸在一片刀光剑影中登基称帝,即宋明帝。刘霸为文帝之子,是在孝武帝病亡之后通过宫廷政变而夺取帝位的,因而引起了孝武帝诸子的愤懑。同月,孝武帝子、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在江州长史邓琬的耸动下起兵拒命,并于次年正月在寻阳称帝。于是,宋皇室叔侄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帝位的战争。

刘子勋起兵后,“四方响应,威震天下”,湘州各部也迅速地卷入到这场内乱之中。当时,新授湘州刺史刘子元还未到任,而为其办理沿途事务的道路行事沈仲玉则抵达鹊头(今江苏铜陵境内),被邓琬派人劫持。一时湘州无主,各郡也就各行其是,湘州行事何慧文据守长沙,响应刘子勋;而衡阳内史王应之、湘东国侍郎虞洽等则依附宋明帝,双方直接在湘州丘原上拼杀起来。是年三月,王应之率衡阳郡义兵袭击长沙,何慧文率部出城迎战。双方主帅甚至亲自上阵,“应之与慧文舍军身战,斫慧文八创,慧文斫应之,断足,杀之”1。使长沙政局得以暂时稳定下来。在湘东郡,虞洽劝太守颜跃发兵响应明帝,颜跃不从,虞洽“乃投桂阳”,招募数百人,攻打郡城,颜跃惧而求和,虞洽占据湘东,众达两千。何慧文长沙取胜后,因邓琬之召率部东援,从长沙出师,已行数百里,听说虞洽在湘东起兵,只得回攻虞洽,洽战败而逃。就在何慧文长沙连获胜捷之际,宋明帝已派出大军溯江而上,讨伐刘子勋。九月,宋军在江州地区发起猛攻,刘子勋部损失惨重,随后宋军进入寻阳,斩杀子勋。十月,宋军分路进剿荆、湘等州,“所至皆平定”,子勋余党或死或降。据长沙起事的何慧文因“才兼将吏”、甚有谋略,颇为宋明帝器重,特命辅国将军吴喜前来宣旨,赦免其罪。何慧文却认为自己“既陷逆节,手害忠义,何面目以见天下之士?”遂自杀而亡。至此,这场由帝室之争引起的湖湘之乱告平息。

十多年后,刘宋王朝又发生了沈攸之之乱,内乱之潮又一次涌入湖湘,在长沙城内卷起了阵阵风涛。

刘宋末年,出身寒门的镇将萧道成势力逐渐强大,并进一步掌握了朝中大权。荆州刺史沈攸之深为不平,遂联络一批朝臣镇将密谋反萧。湘州刺史王蕴即为其中的重要一员。王蕴,宇彦深,为人轻躁,任官贪劣。出任湘州刺史时,“沈攸之为荆州刺史,密有异志”,王蕴乃与之深相交结,企图“连谋为乱”。正在这时,其母去世,他只得卸职还都,途经巴陵时,沈攸之特从江陵赶来。王蕴竟停留十余日,与之密商,定下了起事之谋。

宋顺帝升明元年 (477) 十一月,沈攸之在江陵正式举兵反萧,并派遣使者来到长沙,以期共同起事。湘州自王蕴去职以后,新任刺史南阳王刘翱还未到任,由湘州行事、长沙内史庾佩玉代行州事,临湘县令韩幼宗领军防卫湘州。但庾、韩俩人互相猜疑,不能共事。故沈攸之起兵以后,庾佩玉心怀两端,企图保持中立,隔岸观火。而韩幼宗密图起事,庾获悉之后,派兵袭击,将之杀死。庾佩玉得以稳据湘州,坐观沈、萧之势。

次年初,沈攸之以“战士十万、铁马二千”东下,因其素来不得人心,不少士卒弃军而去,随之围攻郢州,“三十余日不拔”,逃散更多。这时萧道成讨沈大军也进抵郢州,沈军大溃,沈攸之逃到华容(今湖北潜城),在一树林中自缢而亡。萧道成军占领荆、鄂各郡后,以辅国将军任候伯主持湘州军政事务。任候伯原来也是沈、王伙党,因起兵未遂,仍隶萧道成部下。是年三月,任来到长沙,即以“心怀两端、拥众怀贰”的罪名,杀死庾佩玉。不久,湘州刺史吕安国率军开入长沙,又将任候伯处死。刘宋一代的湘州之乱至此落下帷幕。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