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祖训,让大清火器几乎废弛,最终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

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以不到2万人的部队,伤亡523人的代价。动开中国的大门,打的清政府毫无还手之力。并让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面接二连三的条约接踵而至。最终让中国蒙受了百年的苦难。同样是人,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为什么会如此一败涂地呢?归其缘由和清政府的统治者有莫大的关系。但是,大清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按理说应该不差。为什么会如此?小编认为主要是大清祖训的危害。

第一次鸦片战争图

大清祖训强调“马上取天下”

根据《兵志》记载,雍正后“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这段记载就很好说明了清朝统治者始终都没有重视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自始至终都抱着”弓马取天下“的冷兵器观念不放。

十九世纪中后期,左宗棠西征的时候发现了明军留下来的大炮,他忍不住哀叹道:“此类武器已经存在三百多年了,但是却没有人关注,如果有人将它发扬光大,又怎么会被倭寇欺负数十年呢。”

这种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清祖训强调“马上取天下”,而且自家的铁骑屡次击败了在军事技术装备上优于自己的明军,并最终征服了中国。满清的统治者被这巨大的军事胜利给冲昏了头脑,从而极大助长了对冷兵器的迷信。所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当时先进军事技术(火器的研制、生产、应用),是不可能重视的。

弓马骑射图

大清祖训强调“汉人士兵不得使用火器”

据记载,多尔衮在清军入关之后不久就立下规定,除了八旗子弟外其他人不得使用火器,而这个“祖训”一直延续到后期,使得清朝拥兵百万,却仅仅只有五分之一的八旗军装备着火器,这也是清军后期战斗力孱弱的重要原因。

我们再来说下绿营,所谓绿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兵力大约为60万左右。

绿营作为大清人数最多,驻扎范围最广。乾隆后期绿营兵甚至成为国家对外战争的主力。就是这么一支为大清抛头颅洒热血的部队,大清政府依然日夜提防,就怕汉人造反。

绿营士兵

最后我们在说说清朝最厉害的火器发明家.连珠铳、威远将军炮的制造者-戴梓

戴梓

戴梓在火器上的造诣相当于中国版的爱迪生。可以说是一位不得多得的人才,戴梓发明的子母炮,在征战准噶尔中,获得大功。康熙帝深知他的能力以及火器威力。

连珠铳

康熙帝忌惮戴梓发明的火器,他觉得戴梓存在着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子母炮针对骑兵有很大的攻击力,大清能打下江山,主要靠的也是八旗铁骑,戴梓是汉人,万一这个工艺流传出去,或者戴梓后期图谋不轨,那么大清就很危险了。

威远大将军炮

皇帝为了自己的地位,本想杀了戴梓,但念在往日功绩上,最终没有杀戴梓,把他流放到了辽东大地,最终戴梓在贫病交加中辞世。

就是因为这些祖训,致使大清火器荒废,最终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而且最为讥讽的是大清还有一条祖训,祖训有云:丢尺寸之土,减一分版图即非我爱新觉罗子孙。结果他们的子孙后代却没能把这条祖训执行到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