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知你谨慎,知你抱负,却不知你躬耕一生的政治无奈和心酸

世人知你谨慎,知你抱负,却不知你躬耕一生的政治无奈和心酸

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这一场隆中对被天下无数名士所羡慕,仿佛每一次都是设计好的,又仿佛每一场都是一次偶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天地,山水里都透露着诸葛亮的智慧和虚怀若谷,哪怕东风都因为诸葛亮的计谋而配合,一场赤壁,打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让刘备成功的从一个卖草鞋和无处安身的人,成为了数万人追随的王。

大家眼里的诸葛亮仿佛生来就是如此,神机妙算,锦囊妙计的是他,忠心耿耿的是他,谨慎小心,六出祁山而返的也是他。只可惜,这样的诸葛亮只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在小说里无形的被美化了,百姓都渴望有这样一个能人来治理国家,而君主也渴望有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能臣。

诸葛亮的确是忠心,但是是被刘备逼的,在无形中被刘备玩了一场心理战。刘备将死之际,自己的蜀国还未安稳,内部有三大势力相抗,外部有东吴和魏虎视眈眈。偏偏刘阿斗还无能,他身边能依靠的老部下早已经死的死,伤的伤,此时此刻,能依赖的,只有诸葛亮。的确,历史上刘备托孤却有其事,若刘阿斗坐不了这江山,让诸葛亮换人或者亲自接手也有其事。但是,把众人叫出去就和诸葛亮谈了一夜却是刘备的小心思。既然无人知道他俩一夜都谈了什么,诸葛亮只能兢兢业业,更何况刘备本来就算准了诸葛亮的抱负,不在江山,不为权利。诸葛亮深知,刘备也知。

诸葛亮的抱负既然不为荣华富贵,为什么还会追随刘备?他以为,刘备的心是向着汉室的,只有刘备才是想着为国家为百姓的。事实上,诸葛亮在他26岁的时候就去找过刘备,只是当时刘备在宴请四方名士,自然是对诸葛亮不上心的。社会风气就是以美为荣,人们相信面由心生,纵然诸葛亮身高八尺,长相英俊,也抵不过他见刘备时的随意和朴素。再那一次见面后,刘备随之忘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安然归隐田园。

杜甫曾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徐庶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那瞬间,刘备突然想起第一次见面时,就发现诸葛亮的不同寻常。所以,他愿意放下身段去三顾诸葛亮。然而,隆中对后,刘备在也没有重用过诸葛亮,将他请出山,一方面刘备和曹操一样也爱才,另一方面,诸葛亮能解决他当时的困境。

自煮酒论英雄后,刘备叛逃,投在了袁绍的幕下,随即又叛逃。刘备善于得民心,这让曹操心里越来越放心不下,到最后,曹操举起万人大旗打算追杀刘备,刘备又一次妻离子散,无处可归。但是诸葛亮巧妙的解决了刘备的困境,利用东吴的那点小心思。吴国的君主说起来也算是外来人,不是本地人,自然要面对不少本土人的排斥。立国本就难上加难,曹操还不安稳,而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一战也属实打的漂亮。初次见面,不仅是群臣,孙权也做好了看诸葛亮怎么劝说。只是没想到,诸葛亮一开场就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曹操想做王,而天下又不止他一个王。你孙权又不比他差,凭什么他能,你不能。这一抑一扬可谓巧妙,随后的三足鼎立说,也加深了孙权帮助刘备的想法。

只是赤壁之战对于诸葛亮,仅此一次出场。剩下的,几乎是周瑜他们打下来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又借东风,活生生气死了周瑜,小说里的他是何等智慧,却也经不起推敲。赤壁之战周瑜也是同意诸葛亮的想法的,这才让孙权决定向曹操开战,更何况诸葛亮既是大智慧的人,又怎么会因为周瑜的几次排挤就故意和他怼起来了呢?

赤壁之后,诸葛亮就退出了刘备使用大军的阵营,随后在后营管理粮草。像诸葛亮这样一个能臣,刘备不知道么?不重用,是因为两者的政治抱负不一样,刘备,不是他诸葛亮以为的刘备。当时汉朝江山岌岌可危,诸葛亮也和最初的曹操一样,渴望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改变时下局面,来改变那些名门望族的绝对权威,只是,诸葛亮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且一生,都没有变过。刘备想称王,诸葛亮既然不赞同,也不会去反对,他在等,也在用一种沉默来告诉刘备别忘了最初的想法。刘备知,却故意不知,直到最后临死之际,才又重新重用了诸葛亮。只是那个时候,诸葛亮已经有心无力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