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说东林:高攀龙最后时刻留下的谜团

明朝天启六年(1626)农历三月十六日,无锡的天空阴沉,乌云密布,使人倍感沉闷和压抑。

这天一早,削籍归乡已近两年的高攀龙,穿得整整齐齐,来到东林书院道南祠,拜谒东林书院创始人宋代大儒杨时的牌位,焚祭《别圣文》,表明心迹。

天启元年起,高攀龙曾再度出山,历任光禄寺丞、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因揭崔呈秀贪赃秽行,为阉党痛恨,于天启四年削籍归乡。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控制朝廷大权后,编造“东林党人榜”黑名单,将不依附于自己的官员开列在内,予以打击。

天启五年(1625)八月,魏忠贤矫旨,从东林书院开始将全国书院尽数拆毁。高攀龙悲愤至极,写下了“纵令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的诗句,表达出正义之气世间长存的坚贞信念,成为千古绝唱。

天启六年二月开始,阉党再次布下了屠杀东林党人的大冤狱,派出锦衣卫南下,对已被罢官家居的高攀龙和周顺昌、缪昌期、李应昇、周宗建、黄尊素、周起元等7人,诬以贪赃罪,进行抓捕。此时,高攀龙已经闻到了空气里弥漫的血腥气息。

离开道南祠后,高攀龙就回到靠近南门的水曲巷家里,与几位门生一起到后花园赏花。

早春三月,已现出淡淡的绿影,山茶花正红,桃花也绽开了血色点点的花瓣,一簇簇金黄色的迎春花匍匐在池畔山石上。面对此情此景,高攀龙脸上隐约掠过一丝惆怅,却依然谈笑自若。

下午,又与弟弟高士鹤及几个友人在园亭相聚畅饮。这时有人前来禀告周顺昌已被逮捕,高攀龙听后神情泰然,笑着说:“我本视死如归。”又坦然道:“平生讲学,此处看得极分明。”

晚上,高攀龙与全家人在一起从容吃过晚饭,就归寝室休息,并对家人说:“明日恐有事,你们也去睡吧。”到了半夜,又再度传来缇骑将到的消息。

高攀龙整衣起坐,问清楚后,步入书斋,取纸写了几行字,装入封袋,放到一个小箱子里。然后转到内室,与夫人轻声细语一阵。再回到书斋,叫来两个孙子,从小箱子里取出封好的信,放在几案上,交代第二日递交给当差的校官。并嘱咐说:“我这次远行,怕是没有相见的归期了,叮咛你们的只有四个字,‘无贻祖羞’而已。”

待两个孙子告退后,书斋的门就关上了。

家人为让他静心休息,都不忍打扰他。过了好久,一直没有听到书斋有动静。家人就觉得不对劲,推门进去一看,几案上,一盏孤灯幽幽地闪着微光,香炉中一缕青烟默然上升,已全然不见先生的身影。那扇通向备弄的侧门却虚掩着。

赶紧到宅中四处去找,也没找到。于是急忙拆开留在几案上的信,原来是封遗表。上面写道:“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结愿来生。臣高攀龙垂绝书,乞使者执此报皇上。”另外还有别友人书一封。

家人读了,惊骇万分,赶紧奔到后花园池塘边,可是晚了!高攀龙平立着身子,沉在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倚南向北,面色平静,已然逝去。他视死如归地步屈原之后,以生命与阉党作最后的抗争,表现出以身殉国的高风峻节。时间定格在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七日凌晨丑时,时年65岁。

高攀龙的最后时刻始终是个谜团。据说,高攀龙并非溺水而亡,而是闭气而逝。高攀龙长期练就静坐之功,常常凝神入气,只须一念消停,便可止息。他早年曾在灵隐三竺胜地,静坐韬光达37天之久。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又字云从,无锡人,号景逸,世称景逸先生。他是明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东林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顾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