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清朝国运的三个人 该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还是树碑立传大加褒扬

都说胡无百年运,但是清朝却存续了二百七十六年,这其中固然有爱新觉罗家族本来就是大明建州卫子民的因素。但是明朝治下土司酋长多如牛毛,为什么只有他们能趁着李自成张献忠后院放火的机会,偷去了大明江山,而且一坐就是二百多年?在这个进程中,有三个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要是没有这三个人,八旗进不了关,进了关也呆不住,不到一百年就得又被赶回深山老林挖人参采榛子去。

一般来说,后金军还是很能打的,所以才有“满万无敌”的说法。但是他们也仅仅是很能打而已,真让他们治国安邦,没有读书人的帮忙,同样不灵光,至于招降纳叛玩儿攻心计,更不是他们的特长。这时候改变后金或者说清朝命运的第一个人出现了:这就是被称为开清第一文臣、现在还被地方很多人祭拜的范文程。这位十八岁就考取了大明秀才的读书人,再进一步就能成为举人进士,为养育他多年的父母之邦尽反哺之责了。但是范文程等不及了,他看到了一条捷径:缺少读书人的后金会把一个秀才当块宝,而自己的水平在明朝可能只能算是一根草。

范文程的罪孽,三天三夜也数不完,但人家是“功臣”——后金的功臣,至于他的罪恶,早就被选择性地忘却了。所以我们只能说:范文程的功绩是大大地:制定南侵攻略、策反明朝官员,这些事情当推范文程“首功”。可以说,要是没有范文程,八旗兵要想入关,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其实仅有范文程还是不够的,毕竟他只是个没考上举人的秀才。清军要想恶贯满盈,还需要孙之獬这样的前明官员。可以说要是没有孙之獬,就没有现在的辫子戏——他可以算作辫子戏的祖师爷。

当年清军入关,是严禁汉人剃发易服的,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还专门下令:“尔等毋得不尊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但是孙之獬这位大明天启二年举进士中的精英庶吉士,“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后金怀抱,还当上了礼部侍郎。为了表示对大清的“忠贞”,他不顾禁令擅自剃发易服,并且得意洋洋地站到了满官队列——八旗入关之初,朝堂上汉官汉服满官满服,排队的时候一左一右泾渭分明。但是满官一看这厮昨天还满头长发飘飘,今天怎么变金钱鼠尾了?不管你剃没剃头,都没资格站在我们的队伍里来。就像阿Q没资格姓赵一样,孙之獬也是没资格乱站队的,于是他被满官踢了出来。但是汉官也不让他插队:羊群里混进条狗,这算怎么回事?于是孙之獬就成了禽兽都不肯与之为伍的蝙蝠。

眼见得没地方可站的孙之獬想出了一条毒计,他跟实际的掌权者多尔衮上奏折:“现在是大清朝的天下,但是大家还是都穿汉家衣冠,这到底是谁征服了谁?(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剃发易服,于是扬州三日,于是嘉定三屠,于是人口从一亿九千多万变成了一千四百四十八万(据《清实录世祖卷61》。当然,这将近二亿的可能是人口总数,一千多万的是户口总数,但不管怎么说,一家也不可能平均十口人(有强制分家的规定)。

有范文程和孙之獬这样的人帮忙,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坐稳了江山,但是能不能坐长,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都不用乾隆早出世,就是康熙之后再来个康熙,清朝也挺不过一百年,因为康熙已经把国库花空了。但是按照清朝皇帝(历朝历代均是如此)的习性,那是有钱要花,没钱也要花的。想花而又没钱,那怎么办?好办,鹭鸶腿上劈精肉,攥冰取火压沙求油。老百姓吃不饱肚子自然要造反,那么康熙的接班人就会变成崇祯。

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清朝偏偏出了个奇葩的雍正,这个喜欢穿汉服的清朝皇帝,硬是一手扳回了清朝的颓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废除贱籍、改土归流,一系列举措不但熄灭了四处烽烟,还给大清国库存下了数千万两白银。要是按照康熙和乾隆的搞法,国库花光了就搜刮地皮,早就把清朝的大厦挖塌了。雍正的出现,其实是清朝的一根救命稻草,缓解了当时已经成为火药桶的社会矛盾,又为清朝续命二百年。

从范文程到孙之獬,从孙之獬到雍正,这其实是后金和清朝国运的三个转折,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难以给这三个转折下一个定论。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范文程数典忘祖,如果没有孙之獬鲜廉寡耻,如果没有雍正力挽狂澜,那么清朝的历史又该怎样书写呢?对范文程、孙之獬和雍正,是该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还是应该树碑立传大加褒扬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