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就有了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就有了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赏析:

首先:天下皆知四个字,意思是"所有的人都认为的",也就是说,这种认知非是自然的,而是人为强加的。

其次:美之为美四个字,意思是单纯"美"的概念,我们实际是认识不到的,是不可描述的一种状态,但是我们要弄清楚美是何物,就要去研究,论述什么是美。但是这种行为是违背了"无为"的行为准则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描述清楚。

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因为美有一个对立面恶,正是因为恶的存在,我们才能人为的"知道"什么是美恶,长短,高下,前后,有无。但是这种对立又是运动的,没法保持一种恒定的状态,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所以圣人处事,不会刻意的去说,刻意的去做,也不会因此邀功,为先,正是因为圣人知晓变化无常,只有离开这个运动着的系统,才能保持长定永恒。

"天下皆知"这一段,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的总纲的第二段,所阐述的也是老子所认为的社会状态,天下皆知的美,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甚而只有当恶存在时才能体现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的,时刻运动的状态的对立则是后文所描述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浅显理解,不对之处请高人指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