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与西方文化交流第一人?都说这四人,其中一个在西安可看到

明清以来,中国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外国商人来华,也不允许中国人出洋。但是,在闽粤江浙一带,仍然有一些不听话的商人、船民或贫民往来于南洋各地,他们背井离乡,流落海外做苦工,到最后,能够留在欧洲的中国人却寥寥无几。

这些人当中还有一些中国教徒,他们主要是作为助理、随从或翻译陪同洋传教士前往欧洲办理教务的。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教徒被洋教士遴选为高级神职人员的培养对象,被派往欧洲神学院接受正规教育后再返回中国。但有的留欧中国教徒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因为一些始料不及的原因而客死异乡。

波兰籍传教士卜弥格来到中国广西,为南明政权永历皇帝服务。南明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廷,许多皇室成员都正式受洗皈依了天主教,连皇太后也不例外,虽然皇帝本人不是教徒,但陛下积极支持皇室成员入教。

葡萄牙统治澳门时期,通过教会的关系曾拨调兵员和大炮支援永历政权与清兵作战。1649年,永历朝廷惨败,走投无路的南明政权,决定派人向罗马教廷求救。卜弥格作为使臣,带着南明皇太后和重臣庞天寿致罗马教皇和耶稣会总会会长的信函前往罗马。

庞天寿为了以后能继续派使团去欧洲天主教国家,既不失中华风范,又符合这些国家的礼仪和习俗,他决定派人与卜弥格一同前行,好进行实地考察,于是庞天寿选中了一位年仅19岁的官员陈安德。

卜弥格一行来到罗马传播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文化,卜与陈依据顺治元年(1644年)李之藻等人刻印的本子,将1625年于西安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直接译成拉丁文,并刊布于欧洲刊物《中国图说》上。

此外,1652年,还刊出了陈安德书写的两篇中文文件。卜弥格一行完成使命后,于1656年带着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给永历皇帝的复信历经艰险,返回中国。当他们抵达澳门时,葡萄牙当局拒绝他们入境,他们不得不转赴安南,欲取道陆路进入中国。

但不幸的是,卜弥格再也没能再踏上中国的土地,于1659年病死在安南。随同卜弥格返华的陈安德将卜弥格厚葬后,独自一人返回了中国。陈安德可能是有文字资料可查的赴欧最早的一位中国人吧。

但在一些著述中,有人却认为,郑玛诺才是赴欧的第一位中国人,称他是随从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前往罗马的中国教徒。但事实上,郑玛诺和卫匡国的随从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卫匡国随从和郑玛诺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大概是人们误将两人当作同一个人的主要原因:两人都是年轻中国教徒,目的地都是罗马,离开中国的时间只相差两三年;另一个原因是郑玛诺回到中国后,担任过神职;而卫匡国虽然再度来华并终老在杭州,但是他的随从却不知所终。可能正是因为随从不知所踪,所以人们便想当然地把郑玛诺误说成是卫匡国的随从。

另据考古发现,秦兵马俑可能是根据欧洲的雕塑风格而制作的。若事实如此,秦始皇将是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这一点去西安看看兵马俑就知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