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居正在世时权倾一时,而去世不久,却反遭万历清算?

为何张居正在世时权倾一时,而去世不久,却反遭万历清算?

明朝,可以算是一个为当代津津乐道的一个朝代。首先,是因为这个朝代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接近的,过了还不到一个世纪,史料和杂文奇谭都算是十分新鲜的。其次,这个朝代出现的一些现象,跟当今有一些不谋而合。因此,许多人都津津乐道明朝那段历史。这其中,有一个算是承上启下,也可以说是由盛转衰的人,名叫朱翊钧,也就是我们更为熟知的万历帝。而说到万历,就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挂在嘴边,他就是张居正。

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在历史课本里看到的张居正都是特别正面的形象。比如说,张居正这个人十分有理想、有抱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制改革,使得农民的生活变得不那么艰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是因为有坏人的阻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不过我们也知道,课本都是精简的,只告诉你需要知道的内容。比如书本里会写到,爱迪生告诉我们要用99%的汗水去努力,却不会告诉你其实1%的天赋才是最重要的。张居正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看多了书本里出现的正面形象,反而看到真正的史料之后,会有一定的冲击,形成一种不太真切的感觉。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位人物的出身。其实从影视剧中,或者是各种文学作品中,张居正都是以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观众的眼中——这其实并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史料里有记载,张居正这个人自小就十分的聪慧。然而,他自己的聪慧就属于基因突变,跟其门楣和家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他的父亲虽然是个秀才,但却不能某个一官半职,甚至到张居正的青年时代,两个人还一同去参加考试,可以说是十分神奇了。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张居正并没有像方仲永一样变成歪瓜裂枣,而是一路开了挂一样,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开始了官场上的修行。

而就在这段时间,他萌生了改革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没有必要的,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他大可以观察着谁才是首辅的有力竞争者,然后慎重地、为自己前途考虑地拜个师,然后等着升职加薪就好了,何以大费周章地想要改革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大人确实有一颗心怀天下的心,奏章不被看到就一封一封地写,还不被看到就垂头丧气地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想要回家休养生息。

后来,张居正搞明白了为官之道——自己干肯定是不行的,得找人一起干才能成功呀。 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计划,张居正跟不同的人在一起,先是把严嵩给搞下去了,又成功地成为了万历皇帝的老师,和当朝的首辅大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地位了。那这样一个人,后期也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死后却马上树倒猢狲散,被自己的学生万历给清算了呢?

其实,这有好多方面的原因,不是一言能够蔽之的。首先,张居正自己本身有一定的问题,虽然不是贪污受贿这种戳老虎屁股的大事,但也足以证明这个人其实言行不一。万历十五年中也有提到过,说张居正这个人虽然反对腐败,提倡节俭,可是他自己过的可跟节俭两个字一点边儿都不沾——拥有着超大的宅院府邸,还养着一群美貌如花的小女子,怎么看怎么跟严世蕃的做派没什么区别。万历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也讶异的一时说不出话来。此刻他对老师什么感情呢?想必是五味杂陈,自己一直尊敬的老师背后竟然是这个样子,在万历心中,张居正的人设有些崩塌。

这也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在明朝的时候,文官特别是其中的言官拥有着很大的话语权。一言不合,就给政敌写大字报然后开始批斗,可以说是明朝的卫道士了。而张居正很不幸,在权倾一时的时候的罪过几个言官,虽然张居正表示自己不计较,但是十分会察言观色的手下人自然是不会给这几个人好果子吃。言官的同党们都默默地在小本本上记了一笔,当然这笔账虽然不是张居正做的却被算到了张居正的头上。而人设的崩塌,让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反攻倒算秉持着默许的态度,直到事件沸沸扬扬好久还不能平息,才出言盖棺定论,给了张居正死后的体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