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游记》那么火,为何作者不敢署名?

文/有毛僧

在《西游记》成书的过程中,明代是极为关键的。这本书的核心故事,在明代成型,并编辑成册。万历年间,南京世德堂刊印了现存最完备的百回本《西游记》。这是关于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件事。至今,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世德堂本为基础的版本。

有意思的是,在明代,出现了那么多个版本的《西游记》,但并没有哪个作者明确说,这本书是他写的。就连所谓的李卓吾的点评本,其实也是存在巨大的问题的。后世考证,这本书并不是李卓吾点评的,而是一位江南书生,借李卓吾的名字而已。

很多当代人认为,这本书是吴承恩写的。其实,这也是存在巨大的争议的,毕竟能查阅的史料是,吴承恩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西游记》,是不是我们看到的版本,依然是存在疑问的。在明代有那么多个版本,为何没有作者署名?

其实,《西游记》的基础是元代的杂剧。到了明代,杂剧进入更加兴旺的时代。很多杂剧家的剧本,被文人整合之后,慢慢变成了说书人的词,最终又被改编成了小说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版权问题。很多作者写作的时候都是参考或抄袭了之前的版本。故事都是这么一套,大家都清楚,谁抄了是谁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很多人都存在抄袭的问题。大家也不好意思署名,毕竟这种活儿本身不登大雅之堂。

第二、社会文化问题。在古代,只有做官是正当职业,其他的职业都没有社会地位。知识分子依托在一定的权贵家里,做整合小说的事情,其实是非常低贱的。他们并不好意思公布自己的身份,生怕影响了自己的声誉。

即便是吴承恩整理了一个版本,他也不敢公布出来。毕竟,这件事非常不足以自傲。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耻辱。大量的作者为这部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一生都不敢说出来。这是当时的时代的悲哀,让人至今读来都心生悲凉。

在一个文化不是很宽容的时代,知识分子并没有多少选择权。当读书是做官的一部分时,大量有天赋的文人不得不把时间与生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八股中。如果吴承恩等人活在当代,他们将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历史不堪回首,那些文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陈迹,仅供我们这些后人铭记。无论是不是吴承恩写了《西游记》完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部书数百年来带给了我们无数欢乐。这就够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