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烽火岁月 一位僧人的爱国护教情怀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14年间,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9月18日,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这一天!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回忆起这段烽火岁月,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上,有一位僧人,凭着一颗菩萨心肠、一腔爱国情怀、一份护生责任,奔走呼号,宣传抗战。他便是太虚大师。

释太虚(1889—1947年),

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

太虚大师一直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抗战期间,身为当时佛教领袖的他带领中国佛教界积极投入抗战救国大业。太虚大师的抗战之旅,自1928年5月已然开始,一直持续到抗战最终胜利,前后历时17年。

大师爱国抗战的方式主要有:一、发表通电,斥责、制止日军杀戮;二、发表演讲,鼓励僧俗民众参与抗战;三、撰写诗文,抒发爱国情怀;四、筹建抗战机构,参与后方救护;五、出使海外,揭露日军暴行,寻求国际同情和支持;六、募集经费,支援前线作战;七、出任抗战组织要职,号召民众团结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太虚大师迅速作出了反应,发表了《为“九一八”事变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呼吁日本、朝鲜以及被占领的中国台湾四千万佛教徒,秉承佛陀救世精神,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1938年6月,太虚大师在成都少城公园作《降魔救世与抗战建国》演讲,又前往成都电台播讲《佛教徒如何雪耻》。返回重庆后,他发表了《通告全国佛教徒加强组织以抗倭书》。7月,佛教界在重庆罗汉寺设立了中佛会临时办事处,推选太虚大师主持。该办事处筹办僧侣救护队、伤兵慰劳队,并募捐救济流亡难胞等,成为佛教界重要的抗战组织力量。10月,太虚大师作《同情沦陷区佛教徒的呼吁》。11月,太虚大师设民众避难林于重庆江北塔坪寺,收容那些因战乱而逃难入川的民众。

除此之外,太虚大师还与佛教有过“革命”。太虚大师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大师有两句名言:“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志在整理僧伽制度。”他倡导整顿僧伽制度,力图补偏救弊,主张统筹全局。他的这一主张,吸引了当时社会上及教内的大批有识之士,参与其所发起的佛教革新运动。太虚大师要建设的人间佛教极力排除后代佛教宗派法派的影响。他说:“吾不为一宗一派之徒裔”,主张力行菩萨道,直学佛陀,以佛陀为导师。

太虚大师还对“学佛”作了与前述思想相应的解释。他在《人生的佛教》中说:“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后来,他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中又说:“学佛不但不妨碍正当职业,而且得着精神上的安慰,做起事来,便有系统而不昏乱,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学佛就能做了。明白这种道理,佛法不离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如此学佛,方称为真正学佛。”

太虚法师还发表《职业与志业》一文强调说,“一般广泛的佛教徒”不要存学了佛不做事的念头,“要一方面勤于职业,一方面研究佛法。”可见,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主张是试图将出世的传统佛教改造为积极入世的佛教,成为促使社会进步的一种助力。应该说,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中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与近代新文化启蒙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致的。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纵观大师的一生,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类,他的佛法精神也始终是人间佛法。他感于众生有情的苦难而不忍,积极予以救助,认为这才是佛门弟子真正的大慈大悲救难。

鲁迅先生说,太虚大师平易近人,思想通泰。太虚大师虽享盛名,但绝无大和尚的架子,与之相处,如沐春风,和蔼可亲。他对生活随遇而安,从不计较,经济上更不在心。太虚大师的立足点始终是做人,他的“人成即佛成,完成在人格”的论断尤其发人深思。

佛的觉悟是立足于做人之上的,人尚且做不好,何谈成佛!所以,他对佛法的理解都注入对世间众生的一言一行中。他自己生活俭朴,但却乐于助人,而且一旦对事情形成自己的见解,便坚定不移,全力推行,排除一切干扰,真正做到了敏于行。他虽然逝世多年,但他对人生的影响启迪,却光照后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