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个不值得骄傲的朝代

一个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回政权的汉人朝廷,最后亡于少数民族。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明朝历时276年。但是这276年,老百姓的确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事情不断,到朱元璋去世前,明朝基本平定全国,数十年的征战,老百姓付出了牺牲,所谓洪武盛世,老百姓并未得到好好休息,虽然国库充足,老百姓也有饭吃,但并不如文景之治。朱元璋去世后,长达3年多的靖难之役把国家折腾的够呛,《明太宗实录》有记载到时北方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的情景;接下来是郑和七下西洋,攻打安南,五征漠北,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永乐永乐,老百姓并未真正获得快乐;即便在“仁宣之治”时期,这个短暂的十余年里,老百姓也只是稍事得到休息,但《宣宗实录》多处记载民生之艰,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正统初年,西南的土司大规模叛乱,国家调集大军镇压了数年;正统末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国家的行政中枢和武装力量精华损失殆尽。成化年间女真人的骚乱、荆襄百万流民起义都耗费了国家的实力。

弘治一朝,休养生息,国家元气有所恢复,但还是钱不够花。明孝宗朱佑樘曾经问大臣刘大夏:“天下财富不在官则在民。太宗皇帝的时候,又是迁都又是修长城,还下西洋、征越南,从未匮乏。现在我们百般节俭,但军民却穷困不堪,钱财都到哪里去了?”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不务正业,北方少数民族屡屡侵略,国内盗贼风起,安化王、宁王叛乱,国家被折腾的元气大伤,据《武宗实录》记载,向来较为富庶的淮扬地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情。

嘉靖时期,南倭北虏,蒙古人杀到京城下,生灵涂炭,国内民不聊生,正如海瑞所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隆庆开关,万历除年张居正改革,国家元气有所回复。但是张居正死后,各种坏现象死灰复燃,纲纪废弛,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等,将国家的财力消耗殆尽。

天启年间的奢崇明、安邦彦在西南大规模叛乱,加上辽东的关宁防线,将明熹宗朱由校结婚的钱都贴补进去了。崇祯上台后,形势继续恶化,无论怎么收钱,都无法填补财政缺口。

通过看《明实录》,笔者得出几个结论:明朝的灭亡,是真正亡于民穷财尽。明末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富庶的东南,早已经被万历矿税、征兵等折腾的差不多了。

明朝276年,国家没有藏富于民,没有涵养民力,而且还始终存在两个常态化吸血机:一个就是北方防线;一个就是宗室俸禄开支。这两个开支压得明朝始终富不起来,人口也增长不起来。

洪武末期,明朝人口5000多万,到天启崇祯年间,明朝的人口还是5000多万。修长城、建王府等,徭役繁重,人民平均寿命很低,《明实录》经常写到徭役繁重,累死很多人。到明末有34位亲王府,近千个郡王府,镇国将军等更多,万历三十二年,宗室男子就有15.8万人,这些人占有了太多的女人,男女比例本来正常,因为宗室吸纳了民间太多女人,导致民间男光棍无数,人口始终无法增长。

两宋为什么富裕?主要在于宋朝没有边防的过渡开支,因为都签了和平协议,北宋和辽朝,南宋和金朝,交点保护费。但明朝的长城防线,花了实在太多的钱,仅仅万历最后两年,在辽东就花了1700多万两银子,朝廷的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没了。如果没有北方军费开支,把276年花去的这些钱省下来,朝廷不知道会有多富有?

276年的明朝,事情接连不断,老百姓始终处于被压榨的状态。明末清初的组名学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说的是从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明朝就没有什么天下大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说的对。

但是,明朝有明朝的特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有“刚明”一说,这一点是为史家称道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