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酒的创始人原来是他!让诸多著名文化大家纷纷写下名篇,也就只有这一人了

我国几千年封建王朝都是以农立国,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富足自然带来经济繁荣,派生出各类产业,酿酒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且呈发展之势,经久不衰。

我国造酒历史相当久远,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200—4700年前的黄帝时代。

比较早见诸文字的西晋人江统所著《酒诰》中记述了“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先人们从成熟的水果自然发酵成酒,以及遗忘在老桑树洞里的用桑叶包裹的稀饭或饭经过发酵成酒这个现象,逐步学会了用粮食人工酿酒。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酿酒经验,尤其重视对原料、水和技艺的选择。

宣城地处北纬29度,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等特点,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实行粮食与经济作物间套作多熟制,特别是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更有利于酿酒主要原料之一的稻米种植。

宣城的宣州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山岳绵亘,北部圩堤连环,圩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近三分之一,盛产稻米、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豌豆、大豆、红豆等,自古以来都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地之一。

加之这里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含有丰富矿物质的江河湖汊纵横密布,亦为酿酒提供了优质的水资源。

尤其是北郊敬亭山南麓,东临水阳江,南侧平坦红层转换带和水阳江沿岸古河漫滩,均蕴藏着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资源,水质清澈,微甜爽口,酸碱适中,且水温较低,是制造佳酿的极好用水。

正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宣城酿酒历史久远,民间烧酿成风,好酒佳酿层出不穷。

从宣州出土的西晋时期酒器鸡首青瓷壶和青瓷耳杯可以得知,早在西晋前宣城酿酒饮酒已蔚然成风,沿袭至唐代,更是酒肆林立,闾巷处处闻酒香。

大诗人杜牧当年在宣城做幕僚时曾写下一首《江南春绝句》描述此情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

山村水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据史载,唐天宝年间,宣城盛烧酿之风,有大小酿酒作坊一百多家,尤以纪叟善酿。

纪叟所酿酒曰“老春”,这是个极简便质朴的酒名,所谓“春”即是酒,是唐代人对酒的惯用称呼。

那时的酒不是今天我们常饮的蒸馏白酒,而是发酵酒,即我国传统的粮食酿造酒黄酒。

这种酒宣城人至今乃称它为老酒,或许是沿袭了唐代惯称。

纪叟的酒之所以出名,在于他对酿酒的选料和用曲,以及独创的酿造技艺。

纪氏酿老春酒和原料选用糯米,酿酒用曲是小药曲,由108种天然中草药制成。草药中含有枸杞子、太子参、桔皮及人参、当归、良姜、甘草、三利、苏荷、九本、丁香、陈皮、小回香、红豆蔻、细莘、荜拨等名贵中药,生产出的酒晶莹剔透,注入杯中粘稠挂杯,香气纯净如幽兰,入口醇和,浓郁甘润,回味悠长,具有独特的风格。

以至于唐天宝至上元年间(753—762),诗仙李白前后七次来宣城,每次必饮纪叟老春,加之纪叟“能礼贤士,了无吝色”,二人遂成至交。

当年的李白在京都长安被称做酒中八仙之一,诗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生动地描绘: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如此善饮豪饮的酒仙钟情纪叟老春,可见其酒实为上等佳酿。

上元二年(761)纪叟仙逝,其后李白又来宣城,欲寻纪叟重述旧谊,得知后伤感不已,作《哭宣城善酿纪叟》诗:

“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李白一生离不开酒,他的诗歌中不乏咏酒的名句,这首诗却是他唯一一首写给酿酒人的诗,因而,这首诗成为中国诗歌、也是酒史上名篇,传唱千古。

纪叟老春即是宣酒之肇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