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传位给弟弟孙权,保全了孙氏江山,也保全了儿子

孙策死的时候才25岁,还很年轻。他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儿子,最后选择了年龄最长的弟弟孙权继位,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在当时群雄并起的大争之世,如果是他年幼的儿子继位,恐怕很难维持下去,要么是像曹叡之后的曹魏一样出现强臣压主,要么就是像刘琮一样,曹操一打过来,就顶不住压力,早早投降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无论对保全孙策的儿子来说,还是对保住孙氏的江东来说,都非常正确。孙策的儿子当时还年幼,如果他没有选择孙权继位,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东吴的几个大家族实际掌握政权,架空孙氏,权力逐渐转移到几个大家族手中,就像曹叡身后的曹魏一样,要么是被曹爽架空,要么是被司马懿篡位。

国赖长君,乱世尤其如此。不过,在三国时期,继承制度还未最终成型,所以比较混乱,出现比较多的情况就是像袁绍、刘表、刘焉一样,让小儿子继位。袁绍本来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决定继承人的,但他选择了废长立幼,结果是几个儿子兄弟相残,袁谭在压力之下,被迫向曹操求援,结果是曹操趁势进入河北地区,一举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整个华北。

刘表在继承人问题上迟疑不决,实际上也是因为荆州的权力结构本身就是主弱臣强,又加上主少母壮,和汉朝末期的情况一样,刘表一死,蔡氏为代表的荆州地方豪强就实际控制了荆州,和蔡夫人合谋,没有立刘琦,而立了更为年幼而容易控制的刘琮为主。结果是曹操南征还没到新野,刘琮就在当地豪强的裹挟下,不得不向曹操妥协。

孙权死后,继位的孙亮还年幼,实际上就出现了强臣压主的情况。先是辅政大臣之间火拼,诸葛恪先下手为强杀死了中书令孙弘,一年多后又是另一个辅政大臣孙綝杀死了诸葛恪,政治权力始终控制在权臣手中,一直到孙皓继位,才用计除去几个权臣,重新逐渐收回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皓也是孙权之后唯一一个真正掌权的皇帝。

孙权继位之后,把爵位让给孙策的儿子继承,他自己则继承了孙策的官职。不过当时孙策的职位也并不高,只是讨逆将军,本来想向曹操讨一个大司马,但是还没来得及曹操答应,他自己就已经死了。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帝,而没有追封孙策,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从哥哥手中继承的权力,所以他如果也追赠孙策为帝,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孙策对东吴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就等于承认了孙策的儿子是有权继承孙氏的皇位的,这对孙权这样比较自私刻薄的人来说,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孙策称帝后,先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则被封为吴侯。吴侯这个名义显然不太合适,因为孙权在向曹操称臣之后,曹操就是先以汉献帝的名义封孙权为吴侯的,曹丕时期,又进封为吴王,国号又是吴,所以这个爵位就像汉朝不能给任何人封汉王、唐朝不能封任何人为唐王一样。所以,几年后孙权又把孙绍改封为上虞侯。孙绍死后,孙绍的儿子孙奉嗣爵。到孙皓的时候,传言说孙奉应该当皇帝,孙皓就把孙奉杀死了。

兄终弟及的例子还有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位,司马师死的时候没有儿子,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还是司马昭的儿子,也就是齐王攸。所以,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就顺理成章的继位了。司马昭甚至还考虑够,在他死后,要把权力再交给司马攸,而不是他的长子司马炎,但最终司马昭还是选择了司马炎。而在司马炎称帝后,最终逼死了司马攸。

宋太祖死后,弟弟晋王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宋太宗刚继位的时候,还假惺惺的宣布,太祖的子女和他的子女一样,都称为皇子、皇女,也就是承认,哥哥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一样,都有平等的机会来继承皇位。但没过多久,他就逼死了太祖的儿子德昭,只剩下了德芳,几年后也死掉了。为了防止他的弟弟廷美和他一样当上皇帝,他也以蓄谋造反的罪名,把廷美贬逐远方,最后也是早早病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